但是到了大清朝,嗯,沒事這里加兩句,那里減兩句,連自己當朝的史書都能隨便改,前明的史書還算什么?更何況,為了打擊那些反清復明的力量,為了降低明朝在百姓心中的名望,各種篡改,抹黑,恐怕那招數用的不在少數。
不然的話,你以為女真那么點人口憑什么統治那么多年?這都是多管齊下的結果,不得不說,當時的孔府后人,真特么是做了好事啊。
不過那是歷史,但是現在,這個就不同了,首先,這里的皇帝雖然是朱祁鎮沒錯,但是朱祁鎮并不是9歲繼位的,而是19歲繼位。
也就是說,朱瞻基比歷史上多活了10年,歷史上的朱瞻基僅僅活了37歲,現在活了47歲,而且朱瞻基原本到了后來就體弱多病,基本都是后宮幫忙處理事情的,不然歷史上的朱祁鎮也不可能架空那么多年。
歷史上的朱祁鎮寵信王振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畢竟他是個皇帝,但是結果根本沒有人聽他的,除了王振,當然,王振是不是真的聽他的那是一個未知數,但是至少表面上王振是聽他的。
雖然看起來僅僅是多了10年,但是這10年的變化就太大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對大明制度的改革,雖然整個大明依然還是六部,但是實際上已經多出來了無數新的衙門,而這些衙門幾乎跟六部的職責相當了。
雖然明面上是歸屬六部管轄,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權利都幾乎跟六部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一些權利機構的相互監督,外加軍方力量的極大改革,軍方和政府的關系非常像是現代的這種關系。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屬于那種相對獨立的存在,文人統領壓制武官的事情不存在,而且太監干政的事情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太少了,主要是,這皇子的教育問題不像是歷史上那樣了。
這些朱棣以后的大明皇帝眼界比以前不知道開闊了多少倍。
就這樣,在了解大明的過程中,秦牧白和朱元璋到了首都。更詳細的事情,見了朱祁鎮自然能夠知道了,說起來,朱祁鎮不過就是朱棣的重孫,朱元璋的玄孫而已,距離時間還不是很遠呢。
不過這一路上的見聞,說實話,秦牧白已經大概可以感覺的到,大明絕對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了,甚至可以說,已經不能用萌芽來形容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初級階段了。
還是老套路,秦牧白和朱元璋進了京城之后,首都的繁華姑且不說,至少從這里到天津衛的官道,秦牧白都恍惚有一種回到了后世的感覺,水泥他們是怎么研究出來的秦牧白不清楚,當時只是大概說了一下有這種東西。
但是秦牧白又不是玩化學之類的,他就知道水泥里面似乎有石灰石,但是其他的一概不知,他能說個屁的所以然來,所以只是說了有這個東西,而現在這水泥已經研發出來了,這就是大明工匠的力量!
由此就可以看的出來,千萬不能小看古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