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把鳳冠拿起來,塞在太后的手中:“太后,其實如果可能,我只是想做一個對孩子一生有真正幫助的幼兒老師。”
說罷,林夕起身離開,雖然脫下了帽子,但是仍然穿著那件袍服。
涂熙才站到前甲板,呼和說:“需要八位禁軍,操弄無影舟,送太后和陛下回中軍,可有愿意的,即刻站出來。
奉林上人鈞旨,太后、陛下離開之后,此船就不在大宋戰斗序列中了,準備沖擊兩邊大軍中間,向南出海,離開是非之地,建立神圣中華之國度、萬民夢想之疆域、仁愛智慧之自由。”
林夕站起來:“弟兄們,每個人都有擁有夢想的權力,為了追求夢想,現在,讓我們為了生存之自由而戰?”
涂熙才大聲喊到:“弟兄們,跟隨上人,為生存之自由而戰。”
林夕說:“我們還有不到一刻鐘,就要接戰了,愿意運送太后和陛下的禁軍,請立即列隊,你們可以脫離本船的戰斗。”
陸續之間,跑出來二十多個禁軍,列成一隊。
林夕說:“涂熙才,讓他們的隊長帶人拿一條無影舟,讓他們直接向太后匯報。
立刻準備,我們還有正事要干呢。”
說完,徑直走向船頭,在這里,正放著前后三排,三十多個稀奇古怪的架子,
每個架子,上面有一個單獨的管道和滑架,下面有十個排在一起的管道和滑架,上層的管道滑架旁邊,居然還有一個望山(注:簡易的瞄準標尺。)
林夕問正在忙碌指揮著的宋敖興:“宋指揮,安排的怎么樣了?”
宋敖興見林夕過來問話,勾了勾手:“上人,你想要看看我們的寶貝,你說的火箭筒,站在下面可不成,你要站到上面來,才能感受到他的威力。”
林夕占到了操作臺,宋敖興興奮地介紹到:
“上人,真神人也,現在這一組,是按照你的圖紙,我們測試以后,趕制的。
火箭筒用竹子制作,竹筒基本上四寸口徑,長度四尺;
火藥使用的你的方子(注,林夕用了明朝《武備志》上所載明的方子,已經與現代火藥極為相似,其中理論上硝石的比例是71)——上好硝石五斤,配硫磺一斤,再加茄桿灰一斤,咱們這里茄子桿幾乎沒有,但是木炭還是比價多,仔細研磨,調好的用,效力也是很不錯的。
工藝也是有所改進,你說以上七斤料,分作三槽,定量碾壓五千五百次,出槽,然后每三斤火藥沫子,用好燒酒一斤,混合成泥,繼續攪拌混合10次,再出槽,攪拌成為黃豆、綠豆大的粒子,我們測試了一下,確實比現在用的威力打了一倍左右。
現在我們把發射藥,用2分(注:1寸=10分,所以1分大約為3毫米左右)的槽,撒上一些香灰或者碳灰,然后把火藥攤上去,做成細長的藥柱,最后用桑皮紙裹成發射藥包,加上引火藥的藥捻子,塞進竹節里面。
這就是你說的推進部。
竹節里面鉆上一個小孔,把藥捻子穿過去,再用桐油封住口,在放上顆粒火藥一斤。用黏土和桐油抹上,做成你說的戰斗爆炸部。
剩下差不多兩尺,放滿猛火油,然后用黏土碳灰堵住,再用桐油封住,再用一個木頭做個錐子尖頂,用白芨膠沾到一起,塞牢。這就是你說的戰斗燃燒部。
尾部噴口處,用黏土和木屑封住底口,留一尺長的引火藥捻,引火藥捻用藥粉,外裹桑皮紙,然后用桐油涂過,沾水也沒事,用的時候,用剪子剪開末端,點火就著。
發射架是用六尺長的木頭做的雙道滑軌,上面覆蓋銅皮。
每個相鄰的滑軌中間,用一分厚的銅片,相隔開,但是底部留下三分的空隙,這樣如果下排滑軌上,有火箭筒飛出,尾部的火焰,就能夠點著已經剪開的旁邊的火捻子。
如果下大雨,我們可以用加上火油的火把來點燃沒有剪開的藥捻子,仍然可以發射。
這些火箭筒,射程可以超過2里,不過,準確性就不太好了,一里以內,指哪打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