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信吶,怎么才出來啊?剛在里面磨蹭什么呢?”
古城文化公司門前,站在門口等了半天的吳明見李世信背著手從門口出來,招呼了一句。
跟許戈剛才的一番,李世信覺得沒有必要跟這一群老粉說,便就笑著搖了搖頭。
讓一群老粉再稍等片刻,他走到了正在布置的舞臺之上。
剛才彩排完畢,籌備組給李世信等人發放了嘉賓卡。現場的工作人員見他年歲大,手中又拿著牽著藍繩的嘉賓卡,還以為是過來熟悉舞臺的,紛紛鞠躬叫了老師。
李世信笑呵呵的一一招呼著,便走到了那面鼓王鼓前。
剛才離遠了看,他已經感到這鼓的氣勢。
但是站到近前再看,這面鼓王鼓給李世信的感覺又不一樣了;跟大門一般高的大鼓,人站在這鼓面前活像一只等待入鍋的魚!
默默的看了看那嶄新的,只在鼓面的中心點上漆了圈紅漆的鼓面,李世信點了點頭。
不錯,有排面!
暗暗夸了一句文化節籌備組有眼光,他便將那鼓架子上插著的鼓槌伸手拎了起來。
好家伙!
一入手就感覺出來分量了。
鼓槌約莫長八十公分,足有成人的手腕粗細。看樣子是銅制的,鼓槌的兩端都拴著半尺長的紅繩。放在手中一掂量,單只鼓槌不下三十斤。
“老師,這東西沉,您還是放下吧,別傷著您。”
一旁,一個工作人員好心提醒了一聲。
李世信對那人微微一笑,“謝謝小伙子啊。”
本來那小年輕就是隨口提醒,但抬頭見了李世信面貌,哎呦一聲。
再看他手中拿著的嘉賓證,眼睛一亮:“信爺!您也來參加開幕式?”
李世信見對方認出了自己,笑呵呵的點了點頭。
小年輕明顯是看過《漠北》的,見到李世信挺興奮。
過來又是合影又是夸《漠北》,聊了好一通,見李世信的目光時不時的打量著手中的鼓槌,便砸了砸嘴:“信爺,你說這玩意在古代的時候真有人玩兒的轉么?”
面對這個問題,李世信笑了:“這制鼓的手藝既然存在,那肯定就不是為了擺著好看的啊。”
“我看懸。”小年輕撇了撇嘴,“剛才我試了試,這鼓槌單手拿著就挺費勁了,要是輪起來。那得多壯的人?怕是得史泰龍或者施瓦辛格那樣兒的。古代的時候,哪有那么樣的巨漢?”
聽到這番猜測,李世信笑道,“也不一定,別小瞧古代人。就不說別的,咱們拍《傾城》的時候,慈秀為少年郭元正討要征兵用的東西,那一段我們是考據了資料的。
唐朝時候征兵的標準,就是身著三層甲,荷戈帶劍,背著三日的口糧一日之內奔襲一百里。這個標準,已經不亞于咱們現在的訓練強度了。
而且唐軍精銳士卒要求以腰開方式,開十二石弩。小伙砸,十二石換算成現在的重量單位,那可是六百多斤吶!”
聽到這個,那小伙咋舌:“六百多斤?我的天。我這樣的在唐朝算是當不了兵是吧?”
“哈哈、”李世信笑而不答,只是著拍了拍小伙瘦弱的肩膀。
你這樣的在唐朝不僅當不了兵,怕是種地都費勁吶。
“那李老師你說,在古代行軍打仗之前,真有力士敲這樣的鼓振奮三軍?”
想到自己從點唱機里兌換出來的萬軍奔騰鼓技法,李世信篤定的點了點頭:“肯定有啊。不過……打鼓的也不見得是力士。”
面對小伙兒臉上的疑惑,他顛了顛手中的鼓槌。
手腕一抖,不知道怎么使的勁兒,那看似笨拙的鼓槌,便順著他的手腕就翻了個筋斗花!
在小伙子楞模楞眼之中,李世信淡淡一笑,將鼓槌塞到了小年輕的手中。
“光有力氣不行,得會用巧勁兒。吶,鼓槌你收好了,走了啊小伙砸。”
“唉、您慢點李老師。”
看著李世信背著手緩緩走下舞臺走遠了,小伙才撓了撓后腦勺。手里捧著鼓槌,想了了李世信剛才的動作,也學著一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