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度不為所動,果斷拒絕。
見無人出城應戰,劉備無奈,只得下令攻城。
他想讓益州兵打頭陣,卻被法正和龐統給阻止了。
龐統道:“益州兵剛剛歸附,本就軍心不穩,心懷忐忑,如果讓他們在前面攻城,一旦出現巨大的傷亡,難免軍心浮動,生出嘩變。若是讓荊州兵在前面,一來可以振奮士氣;二來益州兵也能感受到主公的仁義之心,必然會真心擁戴主公,甘效死命。”
在這一點上,法正和龐統兩人不謀而合,想法出奇的一致。
本來就是來搶人家的地盤,再讓益州兵沖在前面當炮灰,益州兵心里必然會生出怨恨,一旦出現極大的傷亡,這些人還會替劉備賣命嗎?答案顯而易見!
花開兩朵,單表一枝。
劉循剛到雒城,便發現城門大開,陸陸續續不少車輛運進了城中,車上都裝的滿滿的,有糧草,也有各種各樣的守城器械。
劉循心中疑惑,忙喚過一個軍卒,問道:“這是何人安排的?此事我怎么不知。”
“回公子,是黃權大人安排的,這些糧草和輜重都是從廣漢運過來的。”
“廣漢?”
劉循記得黃權之前便是被派到了廣漢,做了廣漢長。
聽說大軍前來,不多時,黃權趕到了城外。
黃權身高七尺開外,面似淡金,黃中透潤,一雙細眉,兩只俊目,鼻直口正,大耳有輪,三綹胡須胸前飄灑。
對黃權,雖是第一次見面,可劉循卻早已如雷貫耳,這么多益州文武,他最欣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黃權,一個是張任。
劉備入蜀,黃權極力苦勸,奈何劉璋聽不進半點逆耳忠言,當劉備跟劉璋反目之后,在劉備的大軍壓迫之下,史書上記載的很清楚,各地紛紛歸降,投降劉備的人多的不勝枚舉,唯獨黃權在廣漢率軍堅守,直到劉璋出城投降之后,黃權才歸順了劉備。
對劉璋,黃權可謂是仁至義盡,不能說他最后歸順,就是沒氣節的軟骨頭。
連劉璋都投降了,我們還能要求黃權做什么呢?
因為勸阻劉備入川,同樣都是受了委屈,劉巴閉門稱疾,躲了起來,黃權被外放到廣漢,可黃權并沒有任何的抱怨,依然盡心竭力的做事,把廣漢治理的井井有條,面對強大的敵人劉備,他毫不膽怯的率軍堅守,以一縣之力就敢和劉備數萬大軍抗衡。
如果劉璋最后沒有投降,那么黃權一定會死守到底,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黃權,有能力,有氣節,有忠義,有魄力,而且并不死板!
“見過公子。”
黃權來到劉循面前,深施一禮,不茍言笑的打了聲招呼。
劉循急忙下馬,上前一把拉住黃權的手:“先生,之前家父處事不當,讓你受委屈了。”
黃權搖了搖頭:“這不算什么,現在主公已經徹底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下令各地嚴守,派兵退敵,我很欣慰,黃權不才,愿意與公子和益州數萬名將士并肩御敵,跟劉備抗衡到底!”
雖是一介文人,可此時此刻,從黃權身上劉循卻感受到了毫不遜色于軍人的強悍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