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雍收回平板電腦,在腦海中整理起目前知道的所有信息:
就這個世界的史書和人們的口口相傳來看,諸神的消失是以十七年前的某個事件為標志的。說到這個事件,就不得不提起與諸神關系密切的西明教會。
作為諸神在地界的代言者,掌管一切宗教事務的組織,西明教會幾乎成為了諸神與地界溝通的唯一渠道。它們發端于原始的薩滿信仰,最終在對西明諸神的信奉中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宗教。
西明教會的總部,坐落于諾特蘭庇護地的圣奧古斯都聯邦。這是由十二座浮游城市構成的空中都市群,因而又被稱作為“十二空城”。這十二座城市由巨大的鐵索相連,內側四座城池,外側八座城池,里外環繞為兩圈圓環,最中心則是一個被稱之為圣壇山的地方。
按照吳雍的設定,十二空城是在奧古斯都創造西弗利亞大陸的20000年后,利用泰坦晶石建造出來的神造都市。除了十二座城池以外,奧古斯都還將西弗利亞大陸之外的細碎島嶼運來,在空城的周圍組成了浮游群島,并利用傳送門與各個城池相連。
起初的十二空城是真正意義上的十二座“空城”,除了作為基底的半球形底盤、外圍的城墻和城市中心的巨大傳送門之外,城內一無所有。
奧古斯都從地界隨機挑選了24萬名人類,邀請他們在十二空城定居。那些受神恩惠的人類通過四通八達的傳送門在浮游島上采集需要的物資,開始在城市中修建房屋、道路。慢慢的,空城逐漸有了城市的模樣。
奧古斯都的本意是試探文明發展的進程,觀察在這個受神庇護,毫無危險的環境中,人類究竟會發展出什么樣的文明。彼時,正是人類文明迅速褪去稚嫩,走向成熟的時代。國家代替了部族,無形的國界線成為了區分集團和人種的重要標志;意識形態的概念如同靈光一現出現在統治者們的腦海中,讓他們懂得了更多的政治哲學;戰爭不再是幾百人的部落沖突,而是升級為動輒數萬兵力的血肉金錢消耗戰。
由于得天獨厚的優勢,十二空城獲得了超乎其他所有國家的發展速度。科技、文化、軍事,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呈現出了碾壓級的差距。生活在空城的人們開始將自己和地界的同類們區分開來,將松散的十二座城市組建為聯邦集團,稱作“圣奧古斯都聯邦”,并將自己稱為“天人”。
和神的接觸讓“天人”對西明諸神的信仰愈加狂熱,原始的薩滿儀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敬神的需求。薩滿祭司們開始將儀式制度化、禮儀化,并不斷對舊的內容加以改造。從此,對諸神的原始崇拜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幻想色彩濃厚的傳說故事被各種理念、思想所裝點,成為了亙古不變的教條。
十二空城將西明信仰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并依托自身的強大實力,迅速而徹底地將其推廣到了整個地界。各式各樣的原始薩滿信仰被盡數沖垮,人們開始使用統一的祭祀儀式、禱詞和組織形式——這便是西明教會的由來。
西明教會建立后,為了方便與諸神的溝通,天人們在十二座城市分別建成十二座神殿。這十二座神殿中供奉著十二團不滅的金色火焰,分別代表了西明十二主神。據說,這十二團圣火是諸神的饋贈,由其魔力匯聚而成的,包含了諸神神格的一部分。每座城市的神殿負責與其中一位神明溝通。而溝通的方式,便是“神諭”。
所謂的神諭,是由諸神所書寫的卷軸。每當諸神要向地界傳達信息的時候,就會通過十二神殿的祭壇向西明教會送去卷軸。教會將卷軸的內容抄錄下來,再分發給地界各國的分會,由此完成信息的傳遞。
盡管擁有頂尖的科技水平和軍事力量,但十二空城從不會對地界國家出手。這是源于奧古斯都對他們下達的一項神諭:只可令其信奉,不可令其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