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辛毗就在孫策麾下,他們之間互相爭斗的那點事,孫策肯定都知道了。沒有潁川人就不能成事?笑話!我兗州人才不比汝潁人才差,我偏要做出一副成績來,讓孫策看看,讓辛毗、郭嘉看看。
“使君,這兩天我走了十幾家,又寫了幾十封書信,小有收獲。得知使君仁義,為救兗州百姓不惜以身飼虎,我兗州的仁人志士都非常欽佩,他們愿意支持使君,共守兗州。”
曹昂低下頭,不好意思面對陳宮如火一般熱烈的目光。為了激起陳宮的斗志,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辛苦公臺兄了。”
——
不出孫策所料,曹昂很快就收到了袁紹的命令。袁紹表示將在年后對豫州作戰,要求曹昂集結兗州的人才、物力,做好出征的準備,尤其是糧食。兗州能多征集一石糧,就可以少從冀州運三石糧。
曹昂和陳宮商量后,擬了一封措詞謙卑的回復:首先表明態度,堅決支持袁紹討伐孫策;其次說明自己的難處,兗州經過多年的兵災,今年又遭受了大疫,損失嚴重,秋天幾乎顆粒無收,饑荒已經在所難免,尤其是疫情還沒有得到控制,大量百姓外逃。他希望袁紹能夠盡快提供一些糧食和藥物,好讓他早日恢復元氣,協助袁紹作戰。
曹昂回到兗州之后,就和陳宮擬定了相關的計劃。一是夸大疫情,雖然大量百姓逃難到豫州后,兗州的疫情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好轉,但他們卻依然嚴陣以待,大張其鼓的宣傳防疫治疫,修改每天的死亡人數,讓大疫看起來還有延續的可能。二是與留在原籍的世家豪強商量,統一口徑,尤其是不滿袁紹見死不救的人,讓他們以各種渠道傳遞大疫還在蔓延的消息。
為了取得這些世家的支持,曹昂不僅讓陳宮出現聯絡,還擬出了具體的條件。兗州人口劇減,有大量的土地拋荒,曹昂決定將這些土地分給愿意支持他的世家,條件就是這些世家要提供兵力,自備糧草軍械,協助他作戰。
為了說服那些世家,陳宮不自覺的把孫策搬了出來。他各家說,孫策在豫州推行新政的基礎之一就是驅逐世家,奪取他們的田產,分給失土地的百姓。如果讓他控制了兗州,你們都會和豫州的世家一樣,任人宰割。就算你們愿意投降袁紹,袁紹麾下已經有汝潁系和冀州系,兗州人很難從中分一杯羹。當務之急,兗州不依附任何一方,割據自保,才是對所有人最有利的選擇。兗州人只有抱起團來,擁護曹昂,才有機會與袁紹、孫策討價還價,保障自己的既有利益。
在大義與利益面前,在陳宮的威逼利誘下,兗州世家陸續表態,愿意與曹昂共進退。他們不僅出兵出糧,還派出家族中的子弟到刺史府任職,聽從曹昂差遣。曹昂言出必踐,讓功曹毛玠挑選了一批才俊,充實到各縣,對治下的各郡縣進行清理,逐步驅逐非兗州籍的縣令長,縣尉、縣丞也不例外,換上兗州人,又從麾下將領中挑了一些人到各郡國擔任守相。
一時間,兗州人興奮莫名,紛紛夸贊曹昂年少有為,尤勝其父,陳宮才智卓絕,堪為良佐,贊譽之聲不絕于耳。各家爭先恐后地向曹昂示誠,出錢出糧,曹昂沒花一個錢,就集結起三萬大軍,還籌集到了一筆物資,解了燃眉之急。
正是有了這樣的實力,曹昂才有底氣回復袁紹,看似謙卑,實則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