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不是?”
“當然不是。汝南袁家雖然也是四世三公,實力要比弘農楊家強太多,但名聲已經壞了,遠遠比不上弘農楊家。姑父愿意為你效力,其實是他自己相信你能實現儒門的愿意,但外人不知,肯定認為與我有關。我為夫君招攬了姑父,證明了我的價值不弱于阿楚,才能讓她相信阿楚與我比肩并不辱沒蔡家、黃家。”
孫策覺得有點繞,已經厘不清里面的邏輯了。袁權敏銳的感覺到了孫策的疑惑,忍不住又笑了一聲。“簡單點說吧,在阿楚的母親眼里,阿楚的父親能和我姑父同為祭酒是榮幸,阿楚能和我姑父的外親做姊妹也不辱沒她,只有如此才能讓她解開心結,否則就算我再客氣,她也不會當回事。”
“你們這彎彎繞太難了,比解數學題還難。”
“所以說嘛,其實這些都很無趣,不管多清高的人都跳不出這些算計,而且樂在其中,反而忘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什么最根本的問題?”
“沒有你的實力,不管是弘農楊家還是汝南袁家,其實都不值一錢。”袁權再次將臉貼在孫策肩上,閉上了眼睛,嘴角挑起幸福的淺笑。“萬丈高樓從地起,地基不披錦繡,卻是高樓的根基所在,帷幕再漂亮,終究是裝飾,沒有堅實的地基,再高的樓也是華而不實的危樓,隨時可能傾覆。沒有弘農楊家,你一樣能成事,只是慢一點而已。可是如果沒有你,我姑父和德祖能有什么成就?最多做烈士,留名青史。”
“哈哈,你這么說,我會驕傲的。”
“夫君,在這一點上,袁家比楊家現實,總就清楚名與實之間的區別,只不過袁本初劍走偏鋒,黨人習氣太深,又遇到了你這個奇才,一敗涂地。楊家則不然,他們還固守圣人教誨,一心要做忠臣,縱使退一步,也要固守儒門的經義。你能讓姑父留下當然是好事,他有豐富的施政經驗,但你也要留意他的短處,別讓他教出一群書生來。他的經驗可用,他的想法卻有些不合時宜,與你的新政并不合拍。”
孫策停住腳步,想了想,轉頭對袁權說道:“姊姊,你提醒得太及時了。我只顧著高興,差點把這事給忘了。你說,我該怎么謝你?”
袁權無聲地笑笑。“夫君【m.】不責我饒舌干政,我已經很慶幸了,豈敢邀賞。”
“哈哈,干政?”孫策找著袁權往上竄了竄,接著往前走。“我能鼓勵女子入仕,還怕女子干政?說不說在你,用不用在我,以后你有什么建議就說,我相信自己有這個判斷的能力。”
“真想聽?”
“想聽。”
“那我就再說一件事。”
“你說。”
“你要學會放權,不要怕屬下犯錯,只是犯錯之后要總結教訓。失敗的教訓有時候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持家都會有失誤,更何況治國?圣人也只是說不二過,沒有說不犯錯。你就算再用心,哪怕一天十二個時辰不合眼,也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所有的問題。與其如此,不如交給其他人負責,你來監督獎懲。很多時候,具體負責的人更清楚哪些地方可能出問題,而不是你,你管得太多,反而讓他們無處措手,最后所有的責任都落在你一個人的肩上。夫君,你要做執鞭的耕夫,而不是牽犁的牛。”
孫策想想這幾天的辛苦,深有體會。他就算再用心也無法避免海商出問題,只是遲早的事。說白了,他對真正的治道其實并不了解。
“好,從現在開始放權。”孫策加快腳步。“我們回去耕田。”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