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里當然不缺女人,但皇帝身體不行,再多女人也沒用啊。天子今年十五,從小就習武強身,也不知道他能不能逆轉這個頹勢。不過就算他身體好,比孫策還是略遜一籌。
楊彪和黃琬對視了一眼,不由自主的嘆了一聲,搖搖頭,繼續向前走去,只是腳步有些沉重。
黃琬剛來不久,名義上還沒擺脫俘虜的身份,沒有自己的住處,就住在楊彪的小院客房。兩人本打算繼續商量一下官制的事,被中途一攪和,興趣缺缺,決定早點休息,明天再說。楊彪和黃琬告了別,回到后院,張鈞不在,有侍女打來水,楊彪洗漱一番,鉆進被子,卻怎么也睡不著,便又翻身坐起,拿起《鹽鐵論考釋》翻看。
他這一路走來收集了很多文章,《鹽鐵論考釋》是其中一部,只是沒有太重視。今天楊修回來,提醒他依照這部書的作法來研究官制,他嘴上不屑,心里卻還是非常重視,便命人將這部書又找了出來,放在案頭,隨時翻看。
鹽鐵會議是漢昭帝朝的一次很重要的會議,雖以鹽鐵政策為論題,但背后還有各方勢力的角逐,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政務討論。作者桓寬就是汝南人,習《公羊春秋》,是一個儒者,所以記載看似不偏不倚,其實桓寬本人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大夫嘿然”、“大夫默然”之類的表述隨處可見,給人一種桑弘羊被賢良文學辯得啞口無言的感覺。
龐山民、棗祇的考釋著重于實際政策的利弊,卻很少論及義利之辨。他們有意無意的避開了對賢良文學的批評,但結論卻明顯偏向桑弘羊,并不時為桑弘羊鳴不平。楊彪很不喜歡這種態度,所以幾次閱讀都沒有讀完。這部書也的確不適合普通人閱讀,大量數據計算增加了門檻,沒有執政經驗的人很難看得懂。
現在,楊彪本著揣摩其研究手法的目的沉下心來看書,在經過了初期的不適應之后,很快找到了狀態,越讀越覺得有理,甚至覺得有些地方還講得不夠透徹。龐山民原本沒有仕宦經驗,他做潁川太守也是第一次,棗祗同樣如此,他們能夠著眼于經濟,了解一郡的財政收支,卻對國家層面的財政不甚了了,楊彪從小耳濡目染,后來又身歷數職,位至公卿,他對整個國家財政的熟悉超出龐山民、棗祗太多。很多龐棗二人說不清楚的問題,到他這兒一目了然。
楊彪看得興起,披衣而起,來到隔壁的書房,命人準備紙筆,開始做批注。書房、臥室的地板下面都鋪了管道,屋子外面雖冷,屋子里面卻溫暖如春,楊彪也不覺得冷,越讀越入迷,一時竟忘了時辰,直到袁夫人回來,見臥室里亮著燈卻沒人,書房里卻有人影,趕來一看,見楊彪穿著單衣,正寫得忘我。
“寫什么呢?”
“哦,沒什么,改正一些小兒輩的錯誤。”楊彪樂呵呵地說道。他翻了翻書,發現已經批注了大半卷。“新年之前,我就可以把這部書修訂一遍,正好趁著德祖在,讓他也看一看,幫著出出主意。”
袁夫人坐在一旁,看著神采飛揚的楊彪,想了一會兒,還是把朝廷送消息來,有意與孫策聯姻的消息說了一遍。她原本以為楊彪會大發雷霆,甚至沒敢提楊修為孫策謀劃的方略,不料楊彪只是愣了一會兒,點點頭,淡淡地說道:“若能善始善終,亦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