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綱治理南陽有功。”
“司空所言甚是,張子史臥治南陽,不勞煩而大治,如今南陽百姓都深受其恩,他們都可以做證。”
眾人紛紛出聲附和,大夸張纮政績。這固然有捧場的意思,卻也不完全是客氣話。張纮鎮守南陽這些年看起來沒什么大刀闊斧的舉措,但他恩威并施,南陽的民生蒸蒸日上卻是有目共睹的。
張纮謙虛了幾句,坦然受之。趙溫卻好奇得很,再三追問,宗承等人不能不答,一一為趙溫介紹,還舉一些例子。趙溫聽得驚奇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連宗承等人也驚訝的發現他們平時的抱怨有些矯情,孫策雖然奪走了世家的土地,但真正因此而敗落的世家并不多,大多數家族的財富都有所增長,成倍增長的也不乏其人,像最初與孫策合作開辦紙坊的世家都發了大財。
宗承忽然有點明白了張纮的來意,態度不知不覺的發生了改變,少了幾分掩飾,多了幾分真誠,又有幾分尷尬。他看了張纮一眼,繼續介紹流程,最后來到裝訂間,拿起兩本切好邊的新書,送到趙溫和張纮面前。
“司空,長史,這是我宗氏印書坊印的第一部書,是一部文章合集,還請二位指正。如果有什么不妥處,請二位直言當面,我立刻命人拆下來修改。”
趙溫接過來,先贊了一聲,這書擺在手里的感覺就非常好,份量適中,手感綿柔,墨香誘人,封面題簽“爭鳴集”三字,書法精妙,看起來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說道:“這是安定梁孟皇的書跡?”
宗承贊了一聲:“司空慧眼如電。”
趙溫笑笑。梁鵠書法精妙,揚名洛陽,后來不知所蹤,原來到了南陽。他翻開封面,看了序文,序文是南陽郡學祭酒邯鄲淳所作,除了一些客套話之外,就是介紹這部文集的內容,其中特別提到了“百家爭鳴”四字,指出這部文集有一大半是針對當今學界觀點的批判,有針對學術的,也有針對政治的,也有針對民生風氣的。他不禁露出了心領神會的笑容,然后翻到了目錄。
目錄只有一頁,共列有文章五篇,第一篇赫然就是《駁王充論衡非圣誤》,作者是竟陵人宋忠。
趙溫眨眨眼睛,想了想。剛才與他見禮的人中沒有宋忠,應該不在這里,倒是逃過一劫。王充是會稽人,《論衡》是會稽人花大力氣整理印行的一部書,本身就有證明吳會學術實力的用意,這部書還沒有正式印行,但是有一部分章節已經流傳來開來,就連長安都有人談論。宋忠寫文章駁斥《論衡》,雖說是百家爭鳴,卻也有向孫策叫板的意思。
他意味深長的看了張纮一眼。
張纮看書很快,趙溫看他的時候,他已經看到第二篇文章了,那是一篇討論經學的,作者是潁川陽翟人司馬徽。趙溫對這人沒什么印象,此刻也沒興趣關心經學的問題。
“子綱?”
“嗯?”張纮轉過頭,眼神疑惑。
“宋忠這篇文章如何?”
張纮眨眨眼睛,笑道:“不足一辯。”
趙溫笑而不語。宗承立刻說道:“那我立刻將這篇文章撤下……”
張纮搖搖手,示意宗承不必。“這倒不必,各抒己見嘛,沒什么需要顧忌的。這篇文章雖然言不成理,空洞無物,看看卻也無妨,可作賢愚之辨。”
“能否請長史賜大作一篇,與宋忠商榷,為學者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