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即帶著兩千騎兵和三千步卒離開了東山關,趕到這里設伏。孫策的步卒如果從陸路趕往虎躍塞,這里是必經之地。他本來想的是襲營,沒想到江東軍根本沒扎營,連夜趕路,這讓他既興奮又惱怒,有一種被人羞辱的感覺。
遼西公孫是大族,但他們畢竟只是幽州的大族,不入中原人之眼,更何況公孫度又是遼西公孫的支庶,和遼西公孫已經比較疏遠,別說中原人看不上,就連遼東人都看不起他們。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更加在意別人的尊重與否。公孫度追殺李敏,甚至憤百掘其祖墳,這是出于此。
這些江東南蠻居然如此輕視我等,連夜行軍,若不痛擊之,豈能氣平?
公孫桓唾了一口唾沫,拔出戰刀,猛然向前一指。
傳令兵早有準備,舉起號角,鼓足了腮幫子,用力吹響。“嗚嗚”的號角聲響起,步卒弓弩手從藏身之處站了起來,舉起手中的弓弩,射出密集的箭雨,騎兵則踢馬沖鋒,沿著山坡迅速加速,沖向山谷的江東步卒。
剎那間,漫天的箭雨從天而降,箭上綁著的引火物熊熊燃燒,就是一顆顆流星,照亮了江東軍的陣地。
公孫桓忽然覺得有點不對勁。在火光的照耀下,他看到了江東軍行軍陣列中的點點寒芒,分布得極有規律。在戰馬沖出十余步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那應該是江東軍步卒身上的甲胄和手里的戰刀。剎那間,他的心頭掠過一陣不安。這些南蠻是反應快,還是早有準備,走路還披著甲,提著刀,隨時準備戰斗?
通常情況下,步卒行軍時是不會披甲的,甲胄會放在輜重車上,減輕負重,節省體力。兩軍交戰之際可能出于謹慎,披甲而行,但戰刀不放在鞘中,而是提在手上,這未免謹慎過頭了。
如果說是反應快,那反應也太快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公孫桓已經下達了出擊的命令,騎兵已經沿著山坡開始加速,就算想撤回命令也來不及了。公孫桓心一橫,就算你有準備,就算你訓練有素,反應快,難道你還能比我的騎兵更快嗎?偷襲不成,我就強攻,兩千騎也足以踏破你的陣地,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
公孫桓舉刀長嘯,再次下令加速沖鋒。
話音剛落,幾聲厲嘯破風而至,公孫桓聽到這熟悉的聲音,頓時嚇出一身冷汗,連忙放低了身體,伏在馬背上,同時舉起了騎盾。“嗖嗖”幾聲,幾枝箭從公孫桓的頭頂掠過,其中一枝箭射中了公孫桓的頭盔,扯得公孫桓脖子一緊,差點喘不上氣來。身后的號角聲嘎然而止,傳令兵悶哼一聲,翻身落馬。
不好,南蠻軍中有神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