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三捷,斬首近萬,俘虜一萬五千余人,臨陣斬將奪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損失遠低于預期,太史慈用戰績證明了自己,宣布了漢軍騎士王者歸來,重新稱霸草原。
擊敗素利之后,太史慈就宣布要加強.對鮮卑人的招降。如果一開始就提這一點,大概會有人以為他怯懦,不敢和鮮卑人正面對決,可是在太史慈用兩場酣暢淋漓的戰斗證明了自己之后,沒有人懷疑他的勇氣和實力,只會認為這是仁義所致,是顧全大局的英明之策。
雖然兩戰皆勝,但傷亡還是在積累,諸部的傷亡都超過了兩成,實力較弱的漁陽突騎和閻柔部甚至達到了三成以上。如果不加以節制,與鮮卑人硬打硬拼,傷亡終究會成為沉重的負擔。能勸降就勸降,盡可能的減少無謂傷亡,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在槐頭陣亡之后,尚有一戰之力的鮮卑人決定投降。在交戰之前,他們就被百戰部落、野豬部落的敗亡嚇破了膽,此刻剛剛開戰不久就遭受重創,心理徹底崩潰,沒有人愿意再堅持,見漢軍愿意放他們一條生路,便紛紛放下了武器。
按照事先的約定,諸部通力合作,將鮮卑人分割開來,讓他們排著隊通過,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吃肉用的小刀,所有的武器都必須交出,否則格殺勿論。
在漢軍騎士的監視下,鮮卑人依次接受檢查,沒有人敢有任何小動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白白送了性命。鮮卑人和草原上的民族一樣,沒有什么忠誠觀念,沒有什么事大得過自己的生死,投降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既然槐頭已經死了,他的部落也就不存在了,他們要想活下去只能投奔其他的部落,既然漢人肯收留他們,投降漢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說不定還能搬到塞內居住,不用在草原上苦熬。鮮卑人拼死拼活不就是想到塞內生活嗎?檀石槐奮斗了一輩子也沒能實現的愿望,現在卻唾手可得,只有腦子有坑的人才會不愿意。
太史慈坐在山坡上,讓人從俘虜中找來了槐頭的親衛,打聽槐頭的部署。得知槐頭和闕機有約,太史慈很是意外。槐頭都死了,戰斗也結束了,怎么闕機還沒露面?槐頭的親衛也說不清楚,但他們都對闕機沒什么好詞,用鮮卑語痛罵闕機是懦夫,背信棄義。
太史慈哭笑不得,只得暫時存而不論。
清點了戰利品后,太史慈將大部分軍械都分給了閻柔等人。鮮卑人的軍械大多比較簡陋,稍微提得上嘴的也就是弓,尤其是貴人所用的弓用料考究,裝飾華麗,可是和木學堂出品的制式弓弩相比,那些弓也就適合個人收藏,不能大用。
對太史慈來說,有用的戰利品只有一樣: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