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鐸忙活了一陣,劈好柴,扎成兩捆,挑在肩上,領著孫乾進了村落,繞了一段不近的路,來到山谷中,這里也有幾間茅屋,同樣屋門緊閉,炊煙裊裊。吳鐸上前叫門,門開了,走出一個身材高大的中年儒生,白面長須,相貌儒雅,面帶微笑。見到孫乾,儒生笑容微滯,瞅了吳鐸一眼。
吳鐸說道:“先生,這是北海鄉黨,特地來看你的,帶來了青州的消息。”又對孫乾說道:“孫君,這位便是你要找的幼安先生。”
孫乾上前行禮,報上姓名。聽了孫乾的鄉音,管寧臉色稍霽,請孫乾進屋。屋里地方不大,卻收拾得很整齊。屋子ZhōngYāng挖了一個火塘,火塘里燃著柴,上面吊著一個鐵釜,釜里咕嘟咕嘟的不知道煮著什么東西。管寧的妻子、兒子一起來見禮,身上的衣服都打著重重疊疊的補丁,卻洗得干干凈凈,神色從容,落落大方。
孫乾欽佩不已。他到襄平一個多月了,早就想來拜訪管寧卻一直沒有來,就是聽說管寧淡泊名利,不愿迎來送往。如今一見,果然不虛。他轉身從少年侍從手中接過木箱,放在屋里唯一的粗木案上,推到管寧的面前。
“一點心意,還請先生笑納。”
管寧雙手攏在袖中,眼神淡淡地看著孫乾。“我一家人寄居于此,雖然清苦,幸能溫飽。足下的厚意我心領了,錢財卻大可不必。你也看到了,這里沒什么需要用錢的地方。或是足下方便,請代我向吳侯致意,希望他能行善政,兼濟天下。”
孫乾笑笑,也不說話,伸手將兩只木箱打開。木箱里并沒有錢,只是兩箱書。管寧很意外,伸手翻了一下,一箱是十本《論語》,一箱卻是不同中的書籍,有詩集,有文稿,零零總總有七八種。管寧取出一本《論語》翻了翻,紙質綿軟,文字清晰,墨香怡人。
“這是……”
“這是中原郡縣學堂所有的教材,由彭城張子布主編,青州書坊剛剛印行。聞說先生在此課徒,無歸鄉之意,乾特取一匣相贈。”
“中原郡縣學堂都用這樣的書授課?”管寧驚訝不已。這些書的質量之好,連他都沒見過,堪稱傳家之寶,怎么中原已經到處都是,連初入學的孩子都能用上了?
“正是。”
“這一卷書價值幾何?”
孫乾舉起一只手,輕輕搖了搖。管寧眉心微蹙,猶豫了好一會兒。“五百錢?”
“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