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你聰明。”禰衡在一旁的席上坐了下來,又指指對面,示意荀彧也坐下,又大聲吩咐侍者上茶。侍者取來茶,放在壺里煮。禰衡說道:“今天看在這些茶的份上,我就跟你說幾句,讓你開開竅。”
荀彧忍不住笑了一聲。這些茶是曹操從益州送來的貢品,他也得到了一些。考慮到孔融在南山著書,無人問津,就派人送了一些來。于他而言,這不過是舉手之勞,沒曾想禰衡卻記住了這份情。
“還請正平指教。”
“你覺得楊修是什么樣的人?”
荀彧沉吟了片刻。“自然是個聰明人,只可惜不能為朝廷所用。”
“既是聰明人,又不能為朝廷所用,他為什么還印行這種明顯對孫策不利的逸聞?”
荀彧剛才就覺得奇怪。楊修與楊彪不同,他對朝廷的忠誠非常有限,自然被孫策任命為豫章太守之后,他就基本斷絕了和朝廷的聯絡,這時候印行這樣的書自然不是為朝廷發聲。以他的聰明,也不可能不知道這么做的后果。可他還是這么做了,莫非是想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你別想太多了。”禰衡不客氣的打斷了荀彧。“楊修這么做,其實只有一個理由:孫策不信讖緯。上行下效,楊修等人也不把這些當回事。所以說,黃龍見譙也好,見富春也罷,他根本不在乎。”
荀彧眼神微閃。“正平,你信嗎?”
“子不語怪力亂神。”
荀彧啞然失笑。孔融以孔子后裔自居,學問也偏向于復古,提倡仁政德教,對讖緯不太贊同,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也多有非議。禰衡與他相契,自然不會對讖緯之類有好感。其實今古文斗到現在,今文經的頹勢已然是事實,反對讖緯的學者越來越多,孔融、禰衡這樣的人并不孤獨。
“這么說,正平贊成孫策?”
“天意遠,人意邇。天意難測,人心易知。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天意上,不如用力于人心。孫策是武夫,猶知讀《孟子》,以民為本,你也是個讀書人,怎么還執迷不悟?孫策用陽謀,你們用陰謀,就算你們能擊敗孫策,天下太平也不可得。”
禰衡一臉鄙視。“據說你荀家有易學,難道你就不知道大道自然?”
荀彧沉默不語。茶開了,侍者斟了兩杯茶,遞給禰衡、荀彧。荀彧雙手捧著茶杯,嗅著茶香,看著茶霧在眼前繚繞,看著對面神情不屑的禰衡,心中五味雜陳。禰衡的話說得很難聽,但他卻直擊要害。從董仲舒獨尊儒術,引陰陽災異學說入儒經,于今三百年矣,讖緯被很多人利用過,黨人也不例外。早在黨錮之前,黨人就編造讖緯、童謠,援引天意,反對朝廷的亂政,如今這些讖緯、童謠見效了,成功地動搖朝廷的根基,黨人的愿望實現了,他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要消除這些影響,是利用對自己有利的讖緯,還是像禰衡說的干脆否定所有的讖緯?可是光武以讖緯立國,如果否定所有的讖緯,大漢的道統豈不是從根本上就是一個謊言?
這可真是左右為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