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岐一聲輕嘆,摩挲著大腿,沉吟了片刻。“天子能不能禪讓,我不敢說,但天子無意開戰,我還是有點把握的。公琰,文先,如果天子封吳侯為王,入朝執政,能避免刀兵嗎?”
楊彪和黃琬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驚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們都是老臣,清楚異姓封王的的意義。黃琬略作思索,問道:“這是以退為進,還是真的想退?”
趙岐搖搖頭。“我不知道。實話對你們說,這不是天子的意思,是我自己的揣測。”他撫著胡須,眼神閃爍了片刻。“我在想,如果吳侯真的順應天命,當鼎立新朝,未必一定要用武力。如果能行禪讓之事,不管是天子主動的還是被迫的,不用流血漂杵,未嘗不是好事。”不等黃琬說話,他又說道:“當初袁本初若是肯去長安,天下形勢也未必會是現在這個局面。”
黃琬心有同感,難得的沒和趙岐較勁。當初王允曾經提議讓袁紹入京主政,袁紹沒有同意,一心想以武力奪取天下,結果反被孫策擊敗。如果他當時入關中,結果肯定不會是這樣,說不定還要比天子眼下的境遇好一些。如今孫策成了朝廷勁敵,兵強馬壯,但關中易守難關的形勢并沒有變,孫策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他能入朝主政,君臣相睦也好,君臣反目也罷,只不過是朝堂上的爭斗,不會涉及到普通百姓,縱使流血也有限。
大戰一起,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文先,你覺得……有可能嗎?”
楊彪捻著胡須,沉吟著。“如果天子真有此意,我覺得……至少可以試試。”他抬起頭,看看黃琬,又看看趙岐。“趙公,你不妨上書天子,試探一下天子的心思。”
趙岐白眉掀動。“那吳侯這邊呢?”
“我去試試。”袁夫人說道:“吳侯雖然善戰,卻不是好戰之人。”她一邊說一邊對楊彪使了個眼色。楊彪心領神會,也附和了幾句。黃琬也沒有拒絕,雖說他對天子沒什么留戀,卻也不反對嘗試一下。
幾個人商量了一番,趙岐隨即寫了一封奏疏,將他沿途見聞詳細的說了一遍,隱晦地建議天子封孫策為王,避免直接沖突,交由袁夫人帶著,送往秣陵。如果孫策同意,就由郵驛送往長安。孫策從幽州得到了馬匹,郵驛的速度有保證。如果不同意,那這封奏疏也就沒必要送了。
趙岐隨即問起了士孫瑞。士孫瑞被孫策軟禁在大雷山,倒也清閑,除了不能出營之外,并不排斥外人探望,楊彪、黃琬就經常和他見面。趙岐也去大營看他。得知天子西征大捷,又聽了趙岐等人的計劃,士孫瑞也覺得可行。只不過他沒有趙岐三人這么樂觀,在他看來,天子同意禪讓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與孫策之間必然有一種你死我活的爭斗,區別只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戰場上。
士孫瑞經常與楊彪、黃琬見面,知道他們在整理官制,建議他們將整理好的文稿抄錄一份一起送往長安。如果天子能夠接受新政,將來與孫策相處也容易些,說不定真能君臣相得。
楊彪覺得有理,但官制史的文稿很多,來不及抄錄,他就親自執筆,寫了一封簡述,由袁夫人一起帶給孫策過目。最后送不送往長安,由孫策自己決定。
幾個老臣一拍即合,各司其職。王朗、袁耀等人也跟著幫忙。
兩天后,袁夫人就帶著厚厚的文稿起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