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權走到轉角處,見孫策落在遠處,莞爾一笑,揚聲道:“你來不來?”
孫策大喜,趕上幾步。“我也可以旁聽?”
袁權忍著笑,杏眼斜睨。“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做個示范。”
“對對對。”孫策連連點頭贊同。“耳聽千遍,不如眼看一回,如果能實際操作一下,效果就更好了。”
“想得美。”袁權伸手掐了孫策一眼。“有我在,你休想欺負阿宓。”
孫策很委屈。“姊姊,你冤枉我了。是她欺負我,不信你問她?”
甄宓揚起頭,鼻子一皺。“姊姊會信你么?你是夫,我是妾。你是天,我是地。你天下無敵,我體弱無力。你二十三,我十五,誰欺負誰還不是一目了然?”
孫策啞口無言。他指指甄宓,半天才說道:“行,你等著。”
袁夫人趕回太湖,將孫策的意見轉告楊彪。
得知孫策有意讓楊修去長安代他執政,楊彪有些猶豫。他深知此舉的危險,卻又無法拒絕。孫策說得有理,沒有人比楊修更適合。
等了兩個月,趙岐已經坐立不安,得知孫策同意了,他立刻催促著楊彪與他一起聯名上書。有楊彪、黃琬兩個曾任三公的名臣做陪,這份奏疏的份量就更重了。
楊彪思前想后,最后還是同意了。雖然楊修可能有危險,但真要是成功了,避免一場大戰,讓天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也是功德一件。于公而言,他有可能保住天子性命,讓劉漢保留一塊封地,祖宗能夠血食。于私而言,這對楊修也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孫策剝離了太守的兵權,太守只能治民,不能統兵。新朝初建,沒有軍功是很難封侯的。促成天子禪讓,這個功勞封侯綽綽有余,弘農楊家也就能在新朝站穩腳跟了。
君臣父子,楊彪也不能免俗。在不違背公義的情況下,家族利益依然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修改后的奏疏再次送往秣陵,孫策接到奏疏后,一字未改,只是讓人抄寫了一份,然后將原件封了起來,以六百里加急送往長安。
與此同時,孫策通過軍謀處的渠道,給蔣干送了個消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