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連連搖頭。“子揚,你想得太簡單了。孫策不是竇武、何進,甚至不是梁冀,他心里早就沒有朝廷。如果一定要說,他就是王莽,而且是擁有強悍武力的王莽。如今能擋住他的就是山河之固,讓他進了關,這最后一道防線也將拱手相讓,誰還擋得住他?”
天子眼神閃爍,轉頭看著劉曄。
劉曄反問道:“依令君之見,否決趙公的進諫?”
“也不能簡單的否決。”荀彧頭有些疼,抬起手,輕捏眉心。回城的路上,他一直在想應對之法。從蔣干的態度來看,孫策入朝的意愿非常強烈,這讓他非常不安。可是他想來想去,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拒絕。蔣干手里有趙岐奏疏的抄本,消息是瞞不住的。孫策要入朝,朝廷不同意,挑起戰事的責任就在朝廷一方,朝廷將失去道義上的優勢。
劉曄有些不耐煩。“令君究竟是什么意思?”
荀彧無奈。“子揚,你有沒有想過,大將軍要掌握兵權,孫策與韓遂、馬騰原本就很親近,他一旦入關,能聽陛下指揮的人馬還有多少?大將軍是內朝官,如果他要將陛下身邊的人都換成他的親信,你如何應付?他以朝廷的名義下詔,將親信安插到各州郡,陛下是同意還是不同意?”
荀彧一連提了幾個問題,劉曄卻不回答,只是靜靜地聽著,最后問了一句:“令君不妨直言,你究竟打算怎么做?”
“說實話,我一時也無應對之策。”荀彧一聲長嘆。“征孫策入朝是引狼入室,拒絕孫策入朝是自絕于天下,進退兩難。我只能希望陛下不要倉促決定,三思而后行。”
劉曄點點頭,口氣緩和了些,態度卻非常堅決。“令君謹慎,這自然是好的。不過正如令君所言,孫策本無君臣之義,與朝廷不能兩立。孫策善戰,南陽乃其發跡之處,經營多年,朝廷若是出武關征討,未必有勝算。若是據險而守,則關東錢糧不入,關中也難自全。既然征與守皆不可得,不如誘孫策入朝,或許有一搏之機。關中之兵分為三部:南北軍,呂布的并州軍,馬騰的涼州軍。南北軍是陛下親軍,非孫策所能掌握。呂布與孫策雖有交往,卻談不上密切,也不可能將兵權拱手相讓。至于馬騰,他就算依附孫策,也不可能言聽計從。如此,孫策能倚仗的只有他的親信,陛下總能找到機會。”
荀彧搖頭。“子揚,你這是孤注一擲,寄希望于萬一。若能成功,固然不錯,可若是孫策謹慎,不給你機會,你又將如何是好?且聞孫策驍勇,罕逢敵手,身邊更不乏許褚、典韋這樣的熊虎之士,你到哪兒去找這樣的勇士來對付他?”他轉向天子,深施一禮。“臣懇請陛下三思。”
劉曄也向天子施禮,卻不說話,神色間對荀彧的建議頗有些不以為然。
天子背著手,來回踱了幾步。“二位令君,孫策遠在千里之外,是否征他入朝,不急在一時,可以緩緩圖之。眼下卻有一件事需要盡快做出決斷。”
“請陛下示下。”
“西征結束已經四個多月,賞賜、撫恤還沒有發放,將士們多有怨言,二位令君可有什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