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主政。”
“除了大將軍這個不祥的官職,還有什么樣具體的權力?”
“大將軍佐天子,掌內外事,還要什么權力?”
“這么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將軍,而不是徒有其表的大將軍?”
“當然。”
“口說無憑,先給點信心。”
“你要什么樣的信心?”
“兌現承諾,將吳侯平定幽州的軍功賞了。”不等荀彧說話,蔣干又道:“陛下當初是如何承諾的,你心里有數,不要跟我說什么沒有證據這類的推托之辭。”
荀彧沉默以對。天子當初為了讓孫策陷在幽州,暗示可以封孫策為王,但是誰能想到孫策會這么快就平定幽州?異姓為王不僅違背祖制,而且是向天下人暗示孫策將走上不臣之路,篡漢是必然結果,暗示著他們之間必然有一場你生我死的較量。在孫策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朝廷這么做其實有示弱的成分,容易造成朝中大臣的分裂。
可是在表面上,孫策沒有要求封王天下人不會知道他們今天在這里的談話是朝廷主動封王,這里面的意義就截然不同了。
“蔣子翼,封了王,吳侯真會來嗎?”
“不知道。”蔣干搖搖頭。“來與不來,要看吳侯對你們的人品有沒有信心。”蔣干再次環顧四周,從容自若。“畢竟,為了權力,父子都有可能反目,君臣之間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回頭看著荀彧,歪歪嘴角。“再說了,封王是天子之前的承諾,當時并沒有吳侯入朝的條件。一碼歸一碼,前面的賬清了,才有可能談后面還做不做生意,你說對吧?”
荀彧抬起頭,打量著蔣干,忽然笑了起來,眼神嘲諷。“蔣子翼,你們這是釣魚啊,以入朝為餌,逼朝廷先答應你們的條件。即使朝廷滿足了你們所有的要求,吳侯最后還是有可能不來,對不對?”
蔣干既不承認,也不否定。“那你是希望吳侯來,還是希望吳侯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