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贊同張纮的看法。楊修除了沒有武藝,幾乎就是完美的武器。朝堂上以文斗為主,武藝用途有限。以楊修的出身,真要被人殺死在長安,天子這鍋就背定了。即使為他自己的名聲著想,天子也要保證楊修的安全。
孫策展卷而讀,情況和他們預計的差不多,但也不缺意外。天子要求大將軍府主持點校天下戶籍,查閱過去幾年的賬目,追繳逋欠的錢糧賦稅,恢復舊制,征發各州郡士卒戍守京師各宮、官署,并詔告天下,一旦各州郡的錢糧賦稅及戍卒抵達長安,即將罷除士家制度,免除世代兵役,恢復為普通百姓。
孫策沉吟著,將公文遞給張纮。張纮迅速瀏覽了一遍,也有些意外。
“朝廷這是以退為進,將難題又推到大將軍府了。”
“是啊,張相以為是誰的主意?”
張纮撫著胡須,淺笑道:“說不準。從手法看,有些像荀彧,但術的成份更重,又有些像劉曄、劉巴。也許是兼而有之,并非一人之見吧。”
“是好事還是壞事?”
“好與壞,因人而異。如果朝廷按照大王的設想改制,行大王之政,大王以為是好事還是壞事?”
孫策眼神微閃,沉默了片刻。“好事。”
“臣也覺得是好事。”張纮微微頜首。“只可惜天子未必有大王這樣的胸襟。”
孫策轉頭看看張纮,歪了歪嘴,似笑非笑。如果天子真能按照他的設想改革,對天下人來說都是好事,唯獨對他來說未必是好事,至少有點遺憾,只是這樣的話他不能說得太明顯。張纮應該看得出他的勉強,卻還是夸他有胸襟,這是鼓勵還是虛偽?
迎著孫策的眼神,張纮笑了。“人無完人,能取其大者,便是非常人。”
孫策也笑了,繼續向前走。張纮果然是鼓勵的意思。張纮與郭嘉不同,他傾向于爭勢,崇尚陽謀,以正道而行。當初關中旱災,張纮極力主張向關中輸糧便是這種思維的體現。當時他雖然答應了,卻有些勉強,畢竟三十萬石不是小數目。現在看來,張纮的決策還是對的。若非如此,楊修如何能理直氣壯的懟朝中眾臣?至于民心,那就更不用說了,關中百姓一遇災就往南陽跑和那三十萬石糧食有很大關系。
“先生不僅是良相,更是良師。能以先生為師,時時聆聽先生教誨,是我的榮幸。”
“能為大王師,亦臣之幸也。”
君臣相視而笑。
拐過一道彎,前面豁然開朗,一汪清泉出現在面前。山勢蜿蜒,清澈的泉水從林間流下,潺潺有聲。泉水倒映著藍天白云、赭紅色的山巖,如同一片云霞,與滿眼的青翠混在一起,自有一番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