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面紅耳赤,明知太史慈并無惡意,還是覺得很沒面子。
太史慈在九都督中排名第二,掌管半個幽州,論實力只有劉備與他相當,他一個涿郡太守自然不夠資格。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論實力,他并不比太史慈弱,他當年為孫策奪取九江的時候太史慈還沒過江呢。若不是他千里迢迢的趕來幽州,太史慈只怕要向后挪一挪,給他騰個位置。
見關羽反應強烈,陰著臉一言不發,太史慈心知有異,卻也不直接詢問,主動轉換了話題。他與關羽相處朝夕相處數月,知道關羽的脾氣。他不想說的事,直接問是問不出來的。
“秋后出戰,你們有什么目標?”
“你呢?”關羽反問道。被太史慈調侃了一句,他對聯手出征草原的計劃興趣缺缺,不想再提。
“我沒什么明確目標,就是例行清掃。公孫度在扶余一帶作戰,效果不錯,可能會有扶余人西遷,我順便送他們一程。”太史慈很清輕松,還有些促狹。“你與我一起作戰,恐怕撈不到什么功勞。倒不如直搗彈汗山。你回去問問劉玄德,看他有沒有興趣,如果需要的話,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關羽蠶眉微蹙,心情更加糾結。
太史慈前年一戰重創東部鮮卑四部,去年又出塞掃蕩,東部鮮卑已經被他打殘了,稍有實力的部落不是投降了就是西遷了,只剩下一些小部落茍延殘喘。公孫度去年率部征服了高句麗,今年又在扶余作戰,那些扶余人哪是公孫度的對手,不是躲就是逃。
太史慈已經基本解決了邊境的問題,可以養精蓄銳,出塞如同校閱,劉備身后卻是鮮卑人的王庭,眼下因為袁譚的緣故還算太平,卻終究是個隱患。劉備若與太史慈交戰,必然受制于袁譚。一想到劉備引袁譚為盟友,還打算將他從涿郡調換到漁陽,他更不以為然。
這根本就是兒戲,自取覆滅之道。
關羽很焦灼,有些走神。太史慈看在眼里,也沒多說什么,只是沖著諸葛瑾使了個眼色。諸葛瑾會意,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太史慈命人將馬牽了出來,催關羽試馬。關羽想到將來很可能要騎著孫策送的馬,提著孫策送的刀與太史慈作戰,心里更不是滋味,本想推辭,卻又實在喜歡那馬,想著劉備也說過孫策只是有可能與朝廷為敵,目前還沒走到那一步,便半推半就的應了,翻身上馬。太史慈也牽過坐騎,兩人各帶數名親衛,出了城,奔馳起來。
正如太史慈所說,這幾匹涼州馬不以速度見稱,對關羽來說卻正合適,關羽過人的體重幾乎沒什么影響,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地,速度不見慢,反倒越跑越輕松,比起其他的戰馬跑上幾里就力竭,這些涼州馬優勢明顯。
關羽更舍不得放手了。他暗自做了個決定,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得不與太史慈對陣,他堅決不騎著這些戰馬上陣,也不用青龍刀。
回城之后,太史慈宴請關羽,兩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席間,作陪的諸葛瑾說起了彈汗山。他前幾年在草原上游歷,曾去過代郡、上谷,去過護烏桓校尉治所寧縣,看過邊塞和胡市,和鮮卑人、烏桓人都有過接觸。
“鮮卑人與烏桓人、匈奴人都不同,他們沒有見過大漢的盛世,也沒有被大漢的軍隊正面擊敗過,對大漢殊少敬畏。彈汗山就在塞外,離長城不到兩百里,鮮卑人聚會時,游騎常常入塞,桑干河以北已非大漢所有。烏桓人與鮮卑人同種,多有來往。前兩年牛輔擊破美稷,匈奴人潰敗,有一些人也投靠了鮮卑。有烏桓人、匈奴人做引導,鮮卑人對我邊郡地形了如指掌,遲早必為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