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一件大事。承認王莽是皇帝,也就是承認漢祚當時就結束了,如今的漢室雖然也是高皇帝的后裔,卻并非一脈相承,中間有十五年的新莽。承認新朝,承認王莽是真正的皇帝,就涉及禪讓的合法性王莽不是用武力奪取的江山,而是禪讓如果聯系到當前的形勢,這簡直就是為再一次禪讓造勢。
有人很激憤,認為替王莽翻案是借題發揮,狼子野心,是為孫策篡位張目。更多的人卻保持沉默。新莽覆滅一百六十年,對個人來說已經是過去,可是對很多家族來說,新莽朝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消散,有不少家族還活在新莽的陰影之下,難以翻身。
即使沒有利害關系,作為讀書人,對王莽的覆滅也很難完全漠視。拋除讖緯、天命等玄遠難知的神秘元素,王莽代漢的過程簡直是儒門的理想,他后來做的那些事也是按照儒門的經典來的,為什么最后卻失敗了?是王莽做錯了,還是儒門經典錯了?如果說是王莽做錯了,那他又錯在什么地方?
這一百多年來,這個問題其實一直沒有解決,官方的解釋很權威,卻無法令人信服。如果說是天命,那現在朝廷偏居關中,孫策獨霸五州,是不是天命?如果是,朝廷是不是應該禪讓?如果不是,那朝廷是不是可以坐等孫策自取滅亡?
一時間,長安的輿論風云突變。
消息傳到宮中,天子第一時間意識到這最后的危險,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商議來商議去,他們卻找不到好的應對辦法。以王莽說事,是禰衡首先挑起的,路粹應戰是天經地義,而且從文章內容來看,并沒有影射朝政的證據,只是純學術討論而已,形式疑似帝王本紀,但文章并沒有標以本紀的名目,對王莽也是直呼其名,并沒有冠以新朝太祖之類的稱呼。如果強行打壓,不僅沒什么用,反倒讓人覺得朝廷心虛。
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孔融、禰衡寫文章應對,將影響局限在學術范圍內。
天子想到長公主送來的畫,再看看看著束手無策的群臣,心中一片凄涼。他甚至不知道這些大臣是真的沒辦法,還是不肯想辦法。在普通庶民的民心倒向孫策之后,官員、士子也動搖了,本朝養士百余年,如今卻眼睜睜地看著孫策蠶食人心,無可奈何。
時不我待,不能再拖了。時間拖得越久,對朝廷越不利。
退朝之后,天子留下荀彧、劉曄等人,商議了一番后,決定催促袁譚、劉備、賈詡出兵,夾擊孫策。
謝煚看著楊修走進來作坊,立刻低下了頭,靜悄悄的站在一旁,校對手里的文稿。
他就見過楊修,但楊修卻不認識他。朝廷赦免他們之后,他不敢回江東,就改了名字,留在長安。原本在市中幫人記賬。他通曉吳語,又能寫會算,和關東的商人打交道比較容易,還能順便打聽家里的事。后來長安開印坊,需要識文斷字的人抄寫、校對書稿,他便又到了印坊。對他來說,這畢竟是與書有關的事,總比為商人記賬好一些。
楊修與這個印坊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校對的。楊修對他印象不錯,不過他清楚楊修的身份,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不到萬不得已,也絕對不在楊修面前晃悠。
可是今天楊修沖著他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