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怎么辦?”
劉曄倒是很從容。“陛下禮征李儒,并非指望李儒能夠為陛下效力,只是顧全大局。李儒來與不來,其實無妨。只是要辛苦韓斌,讓他多跑幾步路。既然如此,索性讓他多去幾個地方,到中原、河北都轉一圈,尤其是兗州。”
天子心領神會。兗州夾在兗豫之間,形勢很關鍵。曹昂是曹操之子,兗州世家又因為土地的事不愿與孫策合作,正是朝廷可以爭取的對象。如果能讓兗州配合朝廷的行動,圍攻孫策的計劃無疑又多三分勝算。
天子與劉曄商議,遷韓斌為太仆,持節徼關東,以天子的名義征辟關東的名士賢才。他們來不來且兩說,至少要讓他們知道天子并沒有歧視關東人的意思。
考慮到李儒去了南陽,賈詡又稱病不肯入朝,董越拱手交出河東的可能性不大,馮翊的得失至關重要,天子隨即委任皇甫堅壽駐守潼關,自己則率主力移駐臨晉,就地屯田積谷,做長期對峙的準備。并拜閻溫為馮翊都尉,統兵三千,駐夏陽,以備不測。
徐盛途經砥柱時耽擱了一些時間,座艦觸礁擱淺,不得不更換戰船,又派人將受損的座艦拖回陜縣修理。等他返回洛陽,轉入洛水,剛進入宜陽縣境就收到宜陽長周生的消息:高順率領一萬步騎,剛剛攻取了盧氏,正順洛水東進,準備進攻宜陽。
徐盛大吃一驚,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部下棄舟登岸,全速前進,同時派人通報駐守洛陽的呂蒙,讓他做好接應的準備,并將消息送給都督魯肅。
一千五百將士攜帶隨身武器,帶三日糧,沿著洛河展開急行軍,在兩個時辰內強行軍百里,落日前趕到宜陽城下。周生聽說高順來攻,正急得上火,見徐盛率部趕到,喜出望外,立刻將徐盛迎入城中。
徐盛查看了宜陽的城防后,長出一口氣,對周生非常欣賞。周生已經做好了堅守的準備,只是兵力太少,未必能守得住宜陽城。只要有足夠的兵力,即使徐盛不來,周生也能守住宜陽,堅持到援兵的到來。
周生是河內人,讀過幾年書,但出身比較差,原本對仕途沒什么指望。前幾年逃難到南陽,正好碰到孫策在南陽開設學堂,擴大招生,他入郡學讀書,師從胡昭,后來發現自己對古文字沒什么天賦,便轉入講武堂學習兵事,三年畢業后轉入洛陽戰區,在魯肅麾下做一個曲軍侯。不久前,魯肅進兵弘農,他留守洛陽,聽呂蒙指揮,董越不戰而走,呂蒙派人進攻洛水打探消息,他主動請纓,來到宜陽,成了宜陽長。
與他一起出戰的還有一個軍侯鄧信,原本是射手營的一等射手,官渡之戰立了功,轉到魯肅手下做軍侯。他率部去了盧氏,高順來襲的消息就是他送出來的,不過看這形勢,估計兇多吉少。
徐盛很驚訝。他知道呂蒙和蔣欽一樣,是孫策親手帶出來的小將,在官渡之戰時立過功,見識了蔣欽的能力之后,對呂蒙已經有一定的認識,不敢有任何輕視,卻沒想到呂蒙還有這樣的膽略,居然自作主張,安排人進入洛水,接收盧氏、宜陽。
徐盛接管了宜陽城,又派斥候出城打探消息。周生自告奮勇,他一直在城內休息,體力充沛,在宜陽待了大半個月,地形也比較熟悉。他和鄧信關系不錯,如果有可能救出鄧信,他也愿意吃點苦,受點累。
徐盛同意了周生的要求。周生帶著部下出城,乘著夜色,趕往盧氏。
第二天清晨,徐盛收到了周生傳來的消息,他在金門山遇到了鄧信。鄧信剛從盧氏撤出來,高順追得很緊。高順有騎兵,沒有接應,他們很難順利撤到宜陽,估計路程,他們將在白馬山被高順趕上,他們打算立陣阻擊,請徐盛派水師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