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冬,清河甘陵城的袁軍大營。
袁譚一聲輕嘆,放下手里的公文,揉了揉酸脹的眉心,用力擠了擠干澀的眼睛,借著衣袖的阻擋打了個哈欠。已經是半夜了,他還沒有一堆事務沒處理完,今天不忙到丑時是完成不了。
這個冬天對他來說很難熬。
二十萬大軍包圍高唐,連日的進攻無果,紛雜的數據就像一顆顆呼嘯而來的泥彈,砸得他鼻青眼腫,暈頭轉向。僅是每天消耗的糧草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每天都需要數千民運糧入營,分發到各營手中又要輜重營的掾吏、將士忙一天,而各種數據統計到他這里來,即使有不少掾吏協助,也足以讓他頭暈腦漲,疲憊不堪。
他明白父親袁紹出征官渡時為什么只帶五萬人了。兵力越多,消耗在各種日常事務上的精力越多,他正當壯年都承受不住,更何況已經半百的袁紹,累就能累垮他。
“使君?”
面門傳來一個不輕不重,能讓袁譚聽到,卻又不至于嚇著他的聲音。袁譚抬起眼皮,透過指縫,看到主簿司馬懿正站著他的面前,手里還捧著一摞文書,頓時心里一緊。他定了定神,放下手,盡可能用平靜的語氣說道:“是仲達啊,這是最后一批?”
司馬懿低頭看看,有點尷尬。“還有兩批。”
“今天怎么這么多?”
“劉備派人回來通報軍情,領取輜重,多出不少事務。”
袁譚覺得牙疼。他后悔當初答應劉備提供他糧秣了。一萬騎兵,將近兩萬匹戰馬,每天的消耗能占去整個消耗的三分之一。戰馬平時可以吃草,作戰時沒有時間放牧,為了保證戰馬的體力,只能吃糧,一匹戰馬相當于十二個戰士的口糧,是平時的六倍。劉備也不拿自己當外人,沒有一點節儉的想法,堅持要求按照標準供給。
這激起了很多人的義憤,包括袁譚本人。
袁譚從司馬懿手中接過公文,沒有打開,先用手指敲了敲。他知道,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劉備貪婪得理直氣壯。袁譚想了想。“仲達,劉備最近一直沒有戰斗任務,他要那么多糧食干什么用?”
司馬懿不緊不慢地回答道:“應該是屯在東平陵和于陵,以備不時之需。”
“你怎么知道的?”袁譚很奇怪,劉備行蹤不定,司馬懿如何這般肯定。
“臣從他們運送的距離估算出來的。”
袁譚略一思索,明白了司馬懿的根據,東平陵和于陵都在臨緇與歷城之間,那里有一片山地,劉備據險而守,依山列營是最保險的。他不肯將生命線控制在別人手中,所以利用戰馬戰時與平時的口糧標準差額來屯糧,防止突然被他斷絕糧食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