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前世是普通群眾,富豪的生活只能想象,無緣親見。這一世孫家社會地位要好一些,衣食無憂,但和奢侈靠不上邊。對他來說,那種一擲千金猶無下箸處的排場很遙遠。聽到蔡家為了一頓宴席居然要動用郵驛系統從襄陽運食材,心里自然不痛快,甚至有些義憤填膺,頗有革命隊伍里出了叛徒,不殺幾個立威不足以平民憤的感覺。
大戰之際,郵驛系統的任務很重,豈能做這種無聊的事?
袁衡身份不同,沒有參與說笑,敏銳的感覺到了孫策的情緒變化。她走到孫策身邊,悄聲說道:“臣妾草率,還請大王降罪。”
孫策撇了撇嘴。袁氏姊妹是聰明人,絕不會在這種形勢下自找沒趣,但有機會就刷一下存在感在所難免。就拿今天的事來說,他早有此意,只是一時不知道如何解決禮儀的事,再加上年前的確忙,不想節外生枝,這才拖延下來。她們都是知道的,適時提出來,并不是壞事,況且又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就算要敲打她也不會在這個時候。
“王后深知我心,況且這件事由你提也正合適。”
“那大王不悅,是因為蔡家?”
孫策詫異地瞅了袁衡一眼。我演技這么差嗎?
袁衡知道自己猜中了,抿嘴而笑,抱著孫策的手臂,輕輕搖了搖。“人各有好,不可強求,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只要他們不為非作歹,違法亂紀,就只能引導而不是強行禁絕。況且若非如此,這輪船也不會這么快試航。”
“輪船?”
袁衡點點頭,向黃月英招了招手。“這專業的事還是由專業的人來說吧,我嘴笨,也說不清楚。”一邊說一邊向黃月英使了個眼色。
黃月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看孫策和袁衡的臉色,明白關系不小,不敢大意,問起情況。孫策知道與郵驛無關,氣已經消了大半,便問蔡家是如何能在半個月時間內將食材從襄陽運來。黃月英頓時得意起來,將情況說了一遍。
要在半個月時間內從襄陽運來食材,關鍵就是新造的輪船。以輪擊水速度快已經是公認,但究竟采用哪種結構,眼下還沒有定論,幾個方案看起來各有優勢,難分伯仲。無奈之下,黃月英只能選擇最粗暴的辦法,挑選幾個最有優勢的方案試制幾艘,看實際運行的情況而定。
試制船需要資金。黃月英就找到了蔡瑁。蔡瑁有大量的貨物來往,對船的依賴很重,他手里控制著大大小小幾百條船,聽說黃月英要試驗新方案,便爽快的同意了,提供了二十條中小船只供黃月英改裝試驗,費用全部由他承擔,要求就是一旦技術方案選定,他有購買或改裝的優先權。
這二十條船改裝完畢后,不是在玄武湖里跑兩圈這么簡單,而是來往于襄陽和建業之間,每一次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兩個月,來回幾千里,各種環境都要經歷,最大限度的考驗著新方案的可靠性。這種長距離、高強度的試航很快體現了優勢,有些方案看起來很好,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有的方案在逆流時有優勢,順流時優勢卻不明顯。有的方案適合深水,有的方案適合淺水,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