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多數情況下,事情都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在稻香殿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孫策精神抖擻的來到前朝。因為時間緊張,資金也緊張,太初宮現在只有一座前殿,五日一朝也在這兒,平時辦公也在這兒,前殿有東西兩側都有廂房,東側是張、虞翻的公廨,西側是軍師處的公廨。
到目前為止,孫策還沒有類似尚書臺的內朝機構,將來應該會有,但規模不會很大。以內朝來代替外朝,又不斷的建立新的機構來代替內朝,防止內朝坐大,這樣的事他不想做。限制臣權有很多種辦法,建立內朝無疑是不怎么高明的一種,看起來很方便,其實治標不治本,反而遺禍無窮。
比限制臣權更迫切的其實是限制皇權。雖說眼下的皇權還沒有到肆無忌憚的地步,但征兆已經出現。現在調整還來得及,等精英階層的膝蓋軟了,心甘情愿甚至爭先恐后地跪倒在地,再調整就來不及了。限制三公任期,兵、政、監察分離,都是他正在嘗試的事。
有兩千年的中外歷史為鑒,在這方面,他有著這個時代最高瞻遠矚的境界,清楚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才能讓歷史走上正確的軌道。
剛到前殿,張玄就迎上了來,笑盈盈地施了一禮。“恭賀大王。”
孫策一邊走一邊笑道:“為何?”
張玄跟了上來。“大王又教導出一賢才,點化之功,堪比圣人。”
孫策轉頭看了張玄一眼,估計張玄說的是諸葛亮,看來諸葛亮順利通過了軍師處的答辯,而且震懾了這些眼高于頂的參軍們。張玄作為張的兒子,一向很少如此夸人的。他和諸葛亮都算是徐州人,諸葛亮出類拔萃,是他愿意看到的結果,第一個趕來報喜也是理所當然的。
“誰啊?”孫策故作不知。
“孔明。他的答辯太精彩了,待會兒大王看紀要便知,反正臣是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孫策笑了。這在他的意料之中。“仲遠是不是也想外出歷練一番?”
張玄連連搖頭。“大王,臣愚鈍,沒有孔明那樣的才華,還想在大王身邊多積累幾年,將來外放,哪怕是做一任縣令丞也能應付得來,不至于為大王抹黑。”
孫策哈哈一笑,也沒多說。張是首相,張靖已然外放,在任城督紀靈麾下任軍師,張家父子的前程一片光明,作為次子,張玄的確不宜提拔太快,以免招人非議。況且張玄啟蒙時,張正游學京師,對他的教導不夠,張玄的能力比起其兄張靖來的確有所不足,多積淀一段時間也是必要的。
“厚積而薄發,你會有一鳴驚人的時候。”
“謝大王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