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又和朱桓商量了出征的將校人選,安排好出征的日期,就讓朱桓出去準備了。大軍出發在即,朱桓要準備的事情很多。他獨坐了片刻,軍謀處送來抄錄后的方案,孫策又打開看了一遍,過了一會兒,郭嘉進來了。
“大王還沒休息?”
孫策說道:“再看一看朱桓的方案。”
“方案沒什么問題,就看執行得如何。不過有陸議做軍謀,應該問題不大。其實說起來,僅人選而論,陸議比朱桓更合適。大王保護陸議,不想讓他承擔太重的責任,是對他的愛護,卻有點不公平。”
“有什么不公平?走得穩比走得快更重要,天下那么大,路那么長,本來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走完的。”
“那倒也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拔苗助長是害他。”
孫策合上方案,看向郭嘉。“猜猜是誰給朱桓出的主意?”
“顧雍。”郭嘉不假思索。“我一聽就知道了,除了顧雍,不會有別人。”
“你對顧雍怎么看?”
“我不喜歡這個人。”
“為什么?”
郭嘉搖著羽扇,沉吟良久。“此人是瑚璉之器,與臣稟性不合。”
孫策笑笑,沒有再說。郭嘉雖然放蕩,卻也不是背后說人壞話的人,他能將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不容易了。瑚璉之器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不是什么好詞,尤其是從郭嘉這種討厭禮法的人嘴里說出來。
郭嘉實在對顧雍沒什么好感,主動轉換了話題。朱桓的方案很穩妥,但也帶來一個問題,他需要的時間會更多,錢糧消耗也成倍增加。郭嘉建議,在將戰線推進到兗州境內以后,盡快恢復豫州的生產,不僅要趕上宿麥,最好還能搶種一些其他的作物,比如芋頭、薯蕷(山藥)之類的,再從徐州買一些小豬來放牧,到年底就能吃上肉了。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組織百姓打漁。豫州水系發達,水產也能解決不少問題。
孫策表示同意。郭嘉是豫州人,軍師處也有不少豫州籍的軍謀,他們知道什么東西能種什么東西不能種,只要能挽回一些損失,都可以嘗試。他隨即表示,已經通知首相張纮,隨了免去豫州今年的賦稅之外,還將撥一部分救濟糧,確保豫州百姓不會因為糧食短缺出現餓死等情況。
兩人談到夜幕降臨,孫策本打算留郭嘉吃晚飯,郭嘉卻沒興趣,說是鐘夫人今天準備了豐盛的晚飯,他要回去享受去了,不陪孫策吃工作餐。自從上次孫策說母強子弱,鐘夫人的強勢會影響她兒子郭奕的性格后,鐘夫人改了不少,郭嘉最近的日子好過多了。孫策打趣了他幾句,郭嘉得意地大笑著,甩著袖子出去了。
孫策回到宮里,來到稻香殿。袁權已經準備好了晚餐,正在等候,甄宓也在,和袁權說著什么。看到孫策進來,兩人都站了起來,躬身行禮。孫策打量了甄宓一眼,歪了歪嘴。
“你是又遇到什么麻煩事了?”
“大王怎么能這么說臣妾?臣妾是特地過來陪大王用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