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第一次與袁譚爭兗州時,在任城大戰,朱桓率部突破李乾的陣地,并親手斬殺李乾父子。從那時起,李進就厲兵秣馬,精練士卒,甚至不惜變賣家產,花費重金到南陽、汝南黑市購買軍械,準備報仇,至今已經六年有余。得知朱桓是統兵大將時,他還覺得是上蒼垂憐,給了他一個報仇機會,現在才知道這根本不是垂青,而是戲弄。
巨型拋石機,油彈,在手握重器的朱桓面前,他根本沒有叫陣的資格。城門被擊破,城樓被焚毀,定陶城就是朱桓用來演練戰術的試驗品,不論他如何努力,做了多少準備,在這樣的重器面前都沒有什么意義,最后的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意義,那就是讓朱桓準備得更充分,將來攻打昌邑或其他城池時更有把握。
為什么會是這樣?李進想不明白。可是他清楚,定陶是守不住了,什么時候破取決于朱桓,不取決于他。他叫來從弟李典,讓他帶著一些部曲出城,趕到昌邑去求援。
“從現在開始,你跟著董將軍,不要回定陶來了。”李進對李典說道。
李典一下子明白了,拜倒在地,抱著李進的腿號陶大哭。李進俯下身子,拉起李典,扶正他的頭盔。“曼成,天地不仁,命孫策虎步山東,卻以我李氏為犧牲。有仇不報,巨野李氏無顏立于天地之間。后繼無人,巨野李氏亦不能立足于士林。天下雖亂,太平可期,將來終究還是讀書人的時代,你讀書多,巨野李氏的希望就在你了,努力。”
李典再拜,揮淚而去。他集結了兩百多匹戰馬,養精蓄銳,入夜之后悄悄地出了西門,繞道乘氏,輾轉奔昌邑而去。
朱桓很快收到了斥候的報告,知道有騎兵出了城,卻不緊張,只是通告滿寵和紀靈,讓他們留心昌邑方向的董昭來援,并將斥候放到百里之外,防止有騎兵奔襲。雖說太史慈重創了劉備,幽州騎兵大規模南下的可能性不大,但天子、袁譚都有騎兵,總數過萬,尤其是天子手中的并涼騎兵甚是精銳,不能小覷。
朱桓按兵就班的攻城,演練戰術。李進卻沒有多作糾纏,很快又放棄了大城,退守西北角的小城。不僅如此,他還解散了除李家部曲以外的郡兵,讓他們自謀生路,免于無辜犧牲,至于城中的百姓,則由他們自行選擇,但他幾乎將城中的糧食搜刮一凈,全部存在小城里,決心死守到底,玉石俱焚。
兵臨城下,城中百姓早就不想留在城中了,糧食又被搜刮走了,除了出城,別無選擇。
定陶是大城,原本城中戶口過兩萬,十萬余人,即使連年征戰,城中猶有數千戶,三四萬人,尤以大戶為多,普通百姓大半都跑了。因為舍不得田產,不想投降孫策,以為依附袁譚還有希望,結果袁譚來了又走,李進又奪了他們所有的糧食,不再管他們的生死,氣急敗壞,大罵董昭、李進缺德,專坑鄉黨。
然而罵人解決不了問題,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向朱桓投降,否則連飯都吃不上。他們當然可以向北逃,投奔親屬,可是這么做的人非常少,但凡有點理智的都清楚,就算向北逃也只能逃一時,逃不了一世,除非他們能逃過黃河,逃到山里去,否則遲早還是會被孫策追上。與其到那時候再降,不如現在就降了。
天下姓什么,沒人說得清,但山東肯定要姓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