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醉不歸。”
“天子退位了?”孫策歪著頭,打量著郭嘉,有些意外。
郭嘉喝得不少,臉色泛紅,卻沒有醉,只是有些興奮難抑。拒絕了荀彧的請求,他非常有成就感,宴會結束時已經不早,還是跑來向孫策匯報見面的經過,再三囑咐孫策不要答應荀彧或者長公主,不要說任何與治道有關的事。
他非常反感天子這種做法,這簡直比關中效仿新政,仿制馬車還要惡劣。
“依臣之見,劉協也好,劉曄也罷,都是自知必敗,無再戰之意。只是劉曄認賭服輸,劉協卻心有不甘,還想問個明白,這才以不治之軀,博大王同情,換取不傳之秘。”
孫策忍俊不禁,笑出聲來。郭嘉真夠壞的。作為這個時代最清楚他底細的人,這么多年一起走下來,郭嘉對他所謂的治道一清二楚,哪有什么不傳之秘,他就是故意要劉協死不瞑目。
當然,不排除他有故意在荀彧面前顯擺的意思。郭嘉自負,卻對荀彧一向佩服有加,如今有機會在荀彧面前故作神秘,他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他對劉協的做法可以理解,卻也不能接受。看起來磊落,什么朝聞道,夕可死,其實還是不死心,明知沒什么希望,還是想堅持下去,不希望就此結束大漢四百年的基業。就算一定要結束,也不能在自己手里結束。傳位給還在襁褓中的皇長子,真虧他想得出來。說白了,還是不敢承擔責任,不愿背負亡國之君的惡名,最終選擇了自欺欺人。
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道理很簡單,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那么灑脫。比起歷史上與曹氏父子纏斗了二十多年,最終不得不禪位的漢獻帝,現在的劉協終究是個少年,還沒有到認命的時候,即使輸得鼻清眼腫,一敗涂地,心里還是不服。
那就讓你不服到死吧,我可沒什么義務為你傳道授業解惑。
“奉孝,這么說來,趙云帶走的應該就是傳位詔書。天子病重,荀彧、劉曄都在這兒,關中朝廷怕是要由關中人和涼州人說了算,接下來的戰事還有硬骨頭要啃。張相、虞相還有幾天才能到,你利用這段時間多做些準備,制定一個長期計劃,看看先取何處為佳。”
“大王,臣以為,還是先取冀州、幽州為佳。關中、益州都是易守難攻,唯有冀州、幽州可取,尤其是冀州。拿下兗州之后,冀州就是嘴邊上的肉。形勢若此,袁譚怕是也無再戰之意,若能軟硬兼施,冀州唾手可得。縱使袁譚不降,我軍亦可南北夾擊,水陸并進,盡取太行以東。”
“話雖如此,計劃還是要有的。奉孝,由守轉攻,很多事都有所不同,不再不多加權衡,以平眾人之意。就拿朱桓為將,負責兗州戰事來說,雖說僥幸取勝,卻也不能說完美,總有不如意處,難免會有非議。你說呢?”
孫策說著,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郭嘉有些尷尬,好在他喝了不少酒,臉本來就紅,此刻倒也看不分明。“大王思慮深遠,非臣所及。臣一定多做準備,盡可能照顧諸將的平衡,使君臣并力,不生嫌隙。”
孫策點點頭,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郭嘉是聰明人,忠誠也是可以信任的,就算有些小心思,也不會影響到大局,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了。但其他人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認真考慮各方的利益,引起內部分歧,進攻冀州很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
實力壯大了是好事,但人多了關系也復雜,就和企業一樣,如果處理不好內部關系,快速發展的結果不一定是壯大,也可能是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