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學世家,瑯琊伏氏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從伏勝到伏湛,再到伏完,累世傳經,以讀書為業,是名符其實的讀書人。
但書讀得好不代表就有才干,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伏完就是典型。他出身高貴,修養氣度都無可挑剔,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不能辦事以他的身世,也不需要他有什么辦事的能力,只要安穩度日就好了。
然而現在他卻不得不承擔起責任。他也許對富貴沒什么追求,但他不能不為女兒、外孫的安全考慮。皇長子還在襁褓之中,女兒伏壽也只是一個貴人,并沒有皇后的身份,而朝中掌握實權的大多是關西人,伏家既不掌權,也沒有實力強大的盟友,如果有人想矯詔篡位,殺了伏壽和皇長子,簡直易如反掌。
宗室齊聚長安,有資格繼位的人選比比皆是。一旦這樣的事發生,得失的不僅是皇位,還有女兒和外孫的性命,甚至有可能牽連到伏氏一門。
伏完亂了方寸,僅有的理智讓他沒有輕易向楊修問計。他雖然不諳世務,這一點常識還是有的。孫策這個大將軍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輩,朝廷有今天,都是拜孫策所賜,楊修身為大將軍長史,也不會是為他伏完著想,他不過是這些梟雄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楊修看得真切,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說起了最近的報紙。從天子率騎兵突入兗州開始,他就授意禰衡寫系列文章,主要在兩個方面落墨,一是從道義上,一是從戰術上。從道義上而言,這場戰事是袁譚惹出來的,袁譚率部入兗州,趕走了曹昂,劍指豫州,引起了孫策的反擊。這是兩個諸侯王之間的沖突,天子介入于理不合。從戰術而言,天子孤軍深入,不夠持重,萬一受挫,不僅會損兵折將,更有損朝廷尊嚴,主動挑釁卻不能戰而勝之,只會讓人輕視朝廷。
禰衡的文章以敢言著稱,雖然沒有直接指責天子冒進,卻將劉曄罵了個狗血淋頭。劉曄在朝中聲譽一向很好,擁躉甚多,禰衡的文章一出,不僅秘書臺群起而攻之,就連不少大臣都表示了憤慨,有人只是私下里議論,有人卻是當面發作,有文的寫文章對罵,有武的直接找禰衡決斗,不過他們都沒占到便宜,寫文章對罵,禰衡笑傲天下,就沒怕過誰,比武決斗,禰衡有全套南陽軍械,一對一的單挑,想傷他可沒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反倒可能被他手中削鐵如泥的長劍捅個窟窿。
當然,穿著全套甲胄與人決斗也成了長安笑談。然而笑歸笑,卻沒人能把他怎么樣。
伏完對時局很關注,當然會看禰衡的文章。現在形勢正如禰衡當初所料,他也很懊惱,不自覺的將責任推到了劉曄身上。他不能當著楊修的面非議劉曄,反而問起了孫策的責任。
“吳王身為藩臣,與天子對陣,難道就合適嗎?”
楊修笑笑。“國丈聽錯了吧,吳王什么時候與天子對陣了?”
伏完惱羞成怒。“吳王雖未親臨前線,朱桓難道不是他的大將?”
“朱桓當然是吳王的大將,但朱桓入兗州卻不是為了迎戰天子,而是驅逐董昭和他率領的冀州軍。”
伏完語塞。楊修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不是孫策想找天子麻煩,是天子把臉湊上去讓孫策打的,更丟臉的是他全力一擊,卻連孫策的面都沒見著,直接被孫策麾下的大將擊敗了。孫策遠遠地看著,連汗都沒流一滴。
孫策的實力真的這么強?朱桓可不是周瑜、魯肅這樣的戰區督,他名不見經傳,以前并沒有統兵作戰的經歷,怎么一出手也這么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