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站在高位,俯瞰山谷,神情怡然。
在這里駐扎了大半年,荀攸喜歡上了這里。群山環繞,風景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離成都平原三五天的水路,不遠不近,是個隱居的好地方。
不過,此時此刻他更驚嘆于孫策的先見之明。這片群山之中隨處可見被當地土著稱為壩子的土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配合中原的農耕技術,方圓三十里之內,供養三五萬大軍不成問題,再多就有些困難。孫策好用精兵,周瑜此次出征,包括工匠在內,總兵力也就是三萬多人,他們的到來不僅沒有給當地的土著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有一定的余力籌建學堂、工官,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還能施恩于民。
沒有額外的負擔,還能帶來不少利益,他們很自然地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愛戴周瑜成了無數土著少女心中的完美情人只是代表之一,軍中將士、匠師也普通受到歡迎這些熟悉地形的土著主動承擔起斥候的任務,幫他們打探消息,不少青壯更是直接從軍參戰,全軍戰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如果兵力再增加兩萬人對于進攻益州來說,即使是一部,五萬人馬也是必需的情況可能就截然相反了。籌集糧草的范圍要擴大,消耗會成倍增加,土著會不堪重負,對他們的到來心有怨言,甚至可能引發反抗,一旦兵戎相見,哪會有如今的軍民魚水情?
大軍行于重山峻嶺之間,且耕且戰,居然還能自給自足,幾乎不用后方運送補給,這的確是一個奇跡。如果當年馬援能照此辦理,他也許不會馬革裹尸。不過誰又知道呢,縱使英明如光武,恐怕也不會放心馬援率領數萬大軍經年累月的駐扎在重山之中,任他自行其事吧。
即使大度如孫策,對周瑜也不可能毫無保留的信任,要不然不會安排賀齊、祖郎為副將,不過孫策能做到這一步已經難能可貴。至少到目前為止,賀齊、祖郎在明面上沒有和周瑜發生過原則性的沖突,所謂分歧都局限于戰術戰法上。
或許孫策真的希望周瑜能遠征天竺?
“公達,準備作詩么?”周瑜沿著竹林間的山路走了上來,見荀攸看著山谷出神,朗聲笑道。
荀攸收回心緒,躬身施禮。“都督,我可沒有那樣的雅興,只是離別在即,忽然有些舍不得。”
“喜歡這里?”
“喜歡。”
“我也喜歡。”周瑜與荀攸并肩而立,飽覽山色。“將來天下太平,你我一起求大王賜封于此,在這兒隱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