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纮也端起茶杯。“大王謬贊,臣愧不敢當。與大王及同僚相比,臣癡長幾歲,所見略多,可是與數千年的歷史相比,這幾歲不過一瞬,不值一提。且年歲漸長,精力不濟,只能查漏補缺,不能力行開拓,與大王及諸位相比,臣已經是老牛破車,走不了多久了,只能寄希望于來者。”
孫策似非笑非。“張相似乎有人要推薦?不知是哪位賢能?”
“荀彧。”
“荀彧?”
“大王,荀彧正當壯年,又曾任尚書令,主持關中新政,有見識,有經驗,論對新政的了解,怕是只在大王一人之下。他是汝潁當之無愧的俊杰,如今賦閑,汝潁人不知所歸,自然心有不安,多有揣度。常言道,綱舉而目張,荀彧若能入仕我大吳,則汝潁人士安心,大王亦可得一賢臣,豈不美哉?”
孫策喝著茶,沒吭聲。張纮說得有道理,荀彧年近四十,不管是學識還是經驗,又或者是體力,都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汝潁士人中的影響力也無人可及,即使鐘繇也自愧不如。用了他,汝潁士人就有了主心骨,就不會胡思亂想了。他停下荀彧,本來也是這個目的。
但他又有些擔心。汝潁的人才儲備優勢太明顯了,現在已經形成對其他派系的擠壓,一旦荀彧入仕,再引薦大量的汝潁士人進入朝堂,江東系卻來不及成長,怕是要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被汝潁系架空,最后不得不用殺荀彧的手段來壓制汝潁系。
與其如此,何必當初?他大可以再等幾年,等陸遜、朱然等江東俊杰成長起來,基礎穩固,再引荀彧入仕。張纮為人穩重,見識也是一等一的,他應該能看到這一點,這時候主動引薦荀彧,又是為了什么?
見孫策不表態,張纮也不著急,接著說道:“大王,汝潁多奇士,但汝潁少名將。至少十年內,恐怕不會有什么改觀。大王春秋正盛,勇冠三軍,天下英雄俯首,麾下既有周瑜、太史慈、魯肅、沈友這樣的成年大將,又有陸遜、朱然、呂蒙、蔣欽這樣的少年英才,三十年內,無人可以匹敵大王對軍中將士的影響力。兵權在手,汝潁人再多,又能奈何?以臣估計,汝潁人之所以著急,正是因為他們知道時日無多,不得不鋌而走險。”
“此話怎講?”
“大王,新政施行十年,五州郡學、講武堂培養的人才已經陸續成為主力,政務堂的第一批畢業生也將在一年后走上不同的職位,用不了幾年時間,他們就會遍布郡縣,十年之后,只怕在職官員中有一半出自政務堂,他們受新政之惠,念大王之恩,又有新學實務,豈是那些讀了幾年圣賢書的人可比?汝潁士人若想憑學問入仕,也就這幾年有機會,過了這幾年,他們就只能去做學問了。”
孫策深以為然,再次舉起茶杯,笑道:“張相以為,荀彧可任何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