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陳氏?”逢紀很驚訝。他當然知道下邳陳氏被族滅的事,但此事與華歆有何干系?如果僅僅是同病相憐,似乎不必如此,青州被族滅的世家也不少。
“元圖可能不清楚,我年輕時,曾與管幼安一起就學于陳公伯真(陳球),下邳陳氏是我的師門。歆也書生,無力為師門報仇,只能隱居不仕,茍且偷生。且華氏是高唐著姓,與邴根矩、管幼寧略有不同,讓我像他們一樣依附孫吳,實難從命。如果元圖有為難之處,也不勉強,我再尋他處便是了。”
逢紀恍然大悟。原來華歆和下邳陳氏還有這么一段淵源,那倒是情有可原了。見華歆起身欲走,逢紀連忙攔住他。“子魚,我一時失言,千萬莫怪。既然如此,你就先在中山住下吧。若有閑暇,幫我寫幾篇文章,教幾個孺子,也是好的。”逢紀轉身取來幾部文集,放在華歆面前。“喏,這上面有邴根矩、管幼安的文章,我正想著怎么應對呢,正好你來了。龍頭在此,龍身、龍尾豈是敵手。哈哈哈……”
逢紀大笑,華歆拿起文集翻了翻,欣然從命。
雖然華歆不肯出仕中山,逢紀還是向劉備匯報了華歆的到來。劉備曾任平原相,對華歆的名聲有切身感受,只是當初名望太低,夠不著華歆的門檻。如今華歆主動來到中山避禍,他當然不能失禮。
劉備親自登門拜訪華歆,向華歆請教學問和時勢。華歆不接受官職和饋贈,卻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因為沒有君臣關系,他不用顧忌太多,說話坦率真誠,雖然并非都是劉備愛聽的,卻時有新見,對劉備頗有啟發。
在群臣之外,能有這樣一個名士做朋友,劉備很滿意。他隔三岔五的來向華歆請教,有時候還帶著近侍或宗親子弟。近侍中有一些是冀州世家子弟,他們見過華歆之后,為華歆的學問和風采折服,紛紛向親友宣傳華歆。
華歆的到來,迅速引起了崔鈞等人的警惕。雖然華歆沒有出仕中山,也有充足的理由,卻無法讓他們安心。不管華歆與否,他的到來都成了逢紀想培植個人力量的象征。
很快,有人便挖出了一個事實:華歆當年在陳球門下求學,除了管寧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窗:剛剛過世的大儒鄭玄。鄭玄比華歆年長三十歲,不是一輩人,但他們肯定有交情,陳球去世時,他們曾一起參加葬禮,并在陳球墓前刻碑留名。
鄭玄的影響力有多大,所有人都清楚。鄭玄雖然死了,但冀州、青州還有很多他的學生,其中最著名的如樂安國淵、清河崔琰,如今可都在冀州擔任要職。逢紀拉來華歆做幕僚,很可能是要和國淵、崔琰等人套近乎。有了這些人的支持,再加上袁熙與逢紀的舊交,逢紀的實力足以和他們抗衡。
有了這樣的擔心,崔鈞等人對聯絡袁熙、襲取冀州的事不熱心了,他們提出各種理由進行阻擾、拖延,一會兒是冀南世家強勢排外,就連袁紹都鎮不住,大王入主冀州,恐怕也不會受到歡迎;一會兒袁熙太軟弱,能力不如袁譚,以弟篡兄,于大義也不合;一會兒大軍數量有限,尤其是騎兵數量不足;一會又擔心錢糧不足,兩面作戰,恐怕供應不上,需要多準備一些時間,最好等到秋后。
逢紀焦頭爛額,寸步難行。但他不認為這是因為華歆的到來引發的,反倒更加反感冀北世家的頑固和不可理喻。他苦勸劉備,希望他能力排眾議,迅速出兵冀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旦孫策全取兗州,四面合圍,他們就自顧不暇了。
劉備信心不足,遲遲沒有決斷。
時間一天天過去,逢紀心急如焚,卻也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