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與袁譚對面而坐,詳細分明當前形勢。
能否與孫策一戰,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孫策是否能保持當前的發展勢頭,一是袁譚能否克服冀州目前的不利局面。前者不由袁譚自主,最多推波助瀾,起不到決定作用。如果條件不適合,或者說孫策克服了這個困難,那袁譚也只好認命。后者則不然,袁譚至少可以掌握一部分主動權,如果運籌得當,未必沒有逆轉的可能。
只有幽冀合為一體,當孫策發展的勢頭變緩,機會出現時,袁譚才有能力抓住這個機會。這一點從未改變,從袁紹離開洛陽的那一天起,兼幽冀而有就是他的既定策略。冀州有兵有糧,幽州有突騎,合而為一,才有爭霸天下的實力。當年光武帝劉秀就是這么干的。袁譚繼位后也曾有這樣的計劃,卻因為劉和報仇心切,功虧一簣,最后反讓劉備從中得利。
“逢紀當年曾為先王謀主,深諳其中要害,如今為劉備謀主,必全力謀取冀州,以逞其志。形勢如此,非大王忍讓能幸免。狹路相逢勇者勝,大王不可猶豫,必戰而勝之,然后與關中、益州為盟,共抗孫策,方有喘息之機。”
袁譚點頭贊同,又問道:“冀州久戰力疲,如何才能戰勝劉備?”
“戰勝劉備的機會在二人。”
“誰?”
“逢紀,關羽。”
袁譚興趣大增,催促沮授快說。沮授隨即又為袁譚分析了這兩個人的情況。
逢紀多謀善斷,是劉備的謀主,關羽驍勇絕倫,是劉備麾下最善戰的大將,一文一武,可謂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但這兩條手臂都是有缺陷的,而且他們的缺點相同,都是剛愎自用,眼無余子。這一點,關羽表現得最明顯,有時候他連劉備都不放在眼里,無臣子之禮。
因人設計,針對逢紀、關羽的這個缺點,可以誘敵深入。
就逢紀而言,他原本是袁紹禮聘的謀士,到了冀州之后,卻受到汝潁系和冀州系的夾擊,空有滿腹智計,卻無用武之地。如今為劉備謀主,取冀州,成就劉備的王業,也成就他自己的富貴,是他證明自己的最好機會,他絕不會放棄。況且他面對崔鈞等人的威脅,也沒有退路,只能奮力向前。
至于關羽,他驕傲自負,自詡勇武,身為大將,卻喜歡沖殺在最前線,與對手短兵相接,甚至不用引誘,他也會主動跳出來。
逢紀冒進,關羽怙勇,誘他們犯錯,折去劉備雙臂,劉備就廢了大半。
袁譚以手托腮,眼神微閃。“公與,關羽現在何處?有好久沒聽到他的消息了。”
沮授抬起手,在空中虛畫了一圈。“必在方圓百里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