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看向沮授的眼神多了幾分驚喜。“不想公與如此懂茶,竟能品出這茶的產地。”
沮授笑了笑。“大王說笑了。臣不懂茶,再好的茶,到了臣口中也分不出好壞,只聽人說最好的茶都長在高山之上。大王重商,茶又是江東特產之一,大王喝的茶自然是最好的茶。臣大膽一猜,僥幸得中。”
孫策哈哈大笑,伸手指指沮授,又挑起大拇指。
沮授又道:“只不過茶好猜,心難測,大王喝什么茶,臣能猜出一二。大王想什么,臣卻猜不出,敢請大王解惑。”
孫策笑笑。“公與想問什么,不妨直言。常言道:道不同,不相為謀,你我既為君臣,不妨各言其志,看看有沒有相同之處。”
沮授放下茶杯,拱手施禮。“豈敢。愿呈淺見,請大王指正。”
“說來聽聽。”
“幽冀一體,欲以河北爭天下者,必倚燕山而南下,取洛陽,取三河,挺進關中。如今大王得冀州,劉備西竄,大王卻按兵不動,有治河之意,難道不擔心養虎為患?”
孫策端起茶杯,送到嘴邊,隔著茶霧打量著沮授。他知道冀州人對此有疑慮,希望能盡快結束周邊的戰爭,避免長期對峙,但他不知道這是沮授個人的意見,還是受集體之托,代為進言。他對沮授寄予厚望,不希望沮授和其他人一樣將目光局限于此時此地,只關注冀州的利益。
據他所知,沮授是冀州人中幾乎是唯一持續關注新政,并對新政有獨到見解的人。相比之下,崔琰還年輕,他對新政的理解還很膚淺。
“公與讀《孟子》否?”
“略知一二。”
“最喜歡孟子的哪一句?”
沮授略作思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看向孫策。“不知大王又喜歡哪一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