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就形勢而言,遷都已經勢在必行,建業離中原太遠了,來來去去的都不方便。洛陽天下之中,遷都洛陽,就意味著稱帝。天下無主,這時候稱帝無疑是一個好機會。
“大王,臣以為,比起遷都,有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
“正名。”
孫策眼神微閃,沉吟良久。“茲體事大,要從長計議。公瑾非是他人,我也毋須隱諱,這一步遲早是要走的,只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方是上計。”
周瑜避席,匍匐在地,大禮參拜。“大王深思熟慮,臣佩服。只是有一事,臣一直不得其解,還望大王指教。”
“什么事?”
“大王不信天命,信民心嗎?”
“怎么講?”
“大王半有天下,囊括九州,戶口更是占天下大半,卻以吳王自居,置荊楚、燕趙之民于何地?是將他們歸于關中,還是棄之不顧?百姓不可一日無主,大王不為,只怕會有其他人趁虛而入。當年光武僅得河北,便于鄗城千秋亭即帝位,豈是急功近利?非也,乃為正名,示天下人以形勢,使其知去就爾。如今大王行王道,施仁政,天下歸心,大王不就帝位,豈不令人顧盼迷茫,不知所歸?”
孫策打量著周瑜,一時不知道該說什么。他沒想到周瑜會勸進,而且這么堅決。從他的態度和理由來看,他應該是準備了很久了,絕非一時沖動。
難道說他特地從益州趕回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公瑾,這件事……還是要從長計議,不能倉促。”孫策緩緩說道:“至少要先安葬了家父再說。家父最大的心愿就是為大漢盡忠,如今只差一步,我總不能違逆他的意思。”
周瑜松了一口氣。孫策已經同意了,但他需要更多的人表態,安葬孫堅能要多長時間,最快一個月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動作迅速,新年以前就可以稱帝,最遲也不過明年春天。
孫策沒有留周瑜用晚餐,只是將他送出偏殿,看著他出宮而去。
站在廊下,孫策想著周瑜勸進的事,心中疑惑。原本鐘繇借孫翊之口勸進,他還以為是鐘繇個人的意見,現在周瑜又勸進,他不能不多想一些。以周瑜對荀攸的信任和尊敬,要說這里面沒有荀攸的意見,恐怕不太現實。
鐘繇、荀攸都是潁川人,他們的意見是不是代表了潁川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