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連連搖頭。“阿翁,益州戰事還沒結束,大王登基之后,我肯定要回去的。”
“那可不一定。”蔡邕撫著胡須,得意洋洋的搖頭。“公瑾啊,我想來想去,這樞密院啊,除非是大王親任,否則不太可能由郭嘉主持。郭嘉是大王心腹不假,但他格局不夠,不能服人。”
“公瑾若是主持樞密院,恐怕損失最大的不是郭奉孝,是阿翁你呢。”蔡琰從門外走了進來,輕聲笑道。蔡邕回頭看了她一眼,見她雖然臉色不太好,心情卻沒受影響,放了心。他擺擺手。“我無所謂啊,一把年紀,還要什么官,回襄陽學院教書著史,挺好的。”
蔡琰在周瑜身邊坐下,挽著他的手,笑瞇瞇地看著蔡邕。她知道蔡邕也很糾結。吳王要建翰林院,無論是學問還是資歷,蔡邕都是最佳的翰林院祭酒人選,但內朝三院不能不考慮平衡,如果周瑜做了樞密院祭酒,蔡邕這個翰林院祭酒就肯定做不成了。為了周瑜,蔡邕肯定不會爭,但要說他一點遺憾也沒有,那也不太現實。第一任翰林院祭酒可是多少人要搶破頭的榮譽,蔡邕如果主動退出競爭,不知道多少人要撫額相慶。
“公瑾還年輕,正是立功的好時候,回京太早了,還是阿翁再辛苦幾年吧。”蔡琰說道:“再說了,我阿翁剛轉大農,公瓘就轉樞密院,也不合父子之義。”
蔡邕聽了,哈哈一笑。“那你們說說,這樞密院祭酒會是誰?不會真由大王自任吧,他也忙不過來。還有,國是院的第一任祭酒會是誰?楊文先,還是黃公琰?我看最近黃公琰很活躍啊,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都有可能,但也都不好說。楊公德高望重,身份又尊貴,擔任國是院祭酒當然沒問題,可是他自己愿不愿意,就不好說了。至于黃公琰,他的確很適合,能和他競爭的人不多,只是他為人剛直,討厭他的人也不少,大王怕是也有顧慮呢。”
正說著,周峻快步走了進來,在階下拱手施禮,匯報了一個消息,吳王派人來傳詔,說朱俊到了建業,他要設宴接風,請周瑜前去做陪。如果蔡邕、蔡琰有空,也請一并出席。
蔡邕與周瑜互相看看,相視而笑。他們知道,第一任樞密院祭酒的人選定了。
隨著朱俊到達建業,內朝三院的人選漸漸浮出水面。
樞密院首席長官稱使,首任樞密使由朱俊擔任。作為漢末與皇甫嵩、盧植齊名,而且又是碩果僅存的老一代名將,朱俊擔任樞密使實至名歸,無人敢有異議,就連原本希望能再進一步的郭嘉都心平氣和的接受了。朱俊是會稽人,他出任樞密使讓會稽人欣喜若狂,揚眉吐氣。
吳郡人對此不屑一顧。你們這些會稽雞得意之前,能不能看看國號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