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吳軍撤去,城內守軍一片歡騰,奔走相告,如逢大赦。
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赫赫威名給他們帶來了太大的壓力,雖然堅城在手,卻沒多少人相信他們可以守住邘城,眼看著吳軍的巨型拋石機、復式望樓步步逼近,他們心中的絕望也與日俱增,忽然看到吳軍撤退,頓時陷入無以名狀的狂喜。
逢紀、司馬懿等人聽到消息,也不敢相信,匆匆趕到城上。看到裝載著巨型拋石機的樓船駛離,高大的望樓被付之一炬,烈火熊熊,黑煙滾滾,這才長出一口氣。
不管以后怎么說,至少眼前是太平了。
逢紀轉身看著司馬懿,慶幸不已。“仲達,我們小勝一局,你是有功之人。”
司馬懿謙虛道:“是逢相指揮若定,懿只是盡力而已。”他想了想,又道:“逢相,吳軍雖然撤走,未受重創,實力猶在,隨時可能去而復返,屆時只怕攻勢更猛。逢相當有所準備才好。”
逢紀撫須而笑。“仲達沉穩,勝而不驕,難怪楊季才對你贊賞有加。英雄出少年,仲達,我年過半百,精神日衰,怕是支撐不了幾年了。你正當少年,又有如此天資,當善加珍惜。”
司馬懿也有些感動。逢紀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隱隱有托以后事之意。其實他也清楚,中山國已經亡了,阿斗只是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毛嬙也只是個見識有限的女人,又沒有宗族歡欣支持,只能是個傀儡,生死都掌握在逢紀、審英等冀州人的手中。逢紀年紀大了,又是青州人,既要和吳軍作戰,又要和冀州人、并州人爭權,精力分散,想找支持者和繼承者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他沒想到逢紀會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逢相謬贊,愧不敢當。”
逢紀擺擺手,示意司馬懿不要謙虛。“仲達,你說說,吳軍撤去,我們該如何應對?”
見逢紀坦誠,司馬懿也沒客氣。吳軍只是暫時解了邘城之圍,并沒有撤出河內,遲早會再來。眼下已經是七月末,很快就是秋收,而他們卻無法收取莊稼,只能向并州求援,趁這個難得的機會補充糧食和武器,準備再戰。
逢紀覺得有理。但凡有點見識,都明白邘城得失的意義,如今他們已經證明了他們可以守住邘城,相信王蓋等人不會吝惜錢糧、物資,坐視邘城失守。為了節省時間,他決定任命司馬懿為偏將軍,全面負責邘城防務,自己親自趕去上黨,和王蓋面商。以后他也不會再回邘城,將留在上黨,主持全局,邘城就交給司馬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