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有些不以為然。他不反對善待百姓,但如此嚴苛的律令卻有著濃濃的法家氣息,顯然有違儒家的仁恕之道。他本想和毛玠見一面,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但毛玠正在各縣巡視,督促新政施行,催繳秋糧。華歆只得暫且擱下,趕往孟津大營。
得知華歆來了,孫策第一時間接見,設宴為華歆接風,并請陳琳來做陪。陳琳與華歆是故交,早在袁紹主政冀州時就有過來往,互相之間有詩賦相酬。老友重逢,華歆很興奮,說起了沿途的見聞,不知不覺話題就轉到了河內的新政上,隨即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新政的法家氣息是不是太重了?
孫策哈哈大笑,說道:“這個問題的確有些異議,如果華公有興趣,不妨一起參與討論。”
陳琳也說道:“有你這個龍頭參戰,我等又多一分勝算。”
華歆不太明白,陳琳便將最近的大討論大致解釋了一下,希望華歆也能參與討論,最好寫幾篇文章,壯壯聲勢。華歆聽了,戰意大漲,恨不得立刻讓陳琳將已經發表的文章拿來,以便他狠狠批判。陳琳有點尷尬。他知道孫策雖然沒有對當前的大討論進行評判,但路粹的意見顯然更符合孫策的看法,所以他們只說是討論,不提批判,批判路粹等于批判孫策,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抵觸心理。
孫策倒是不在意,一邊請華歆喝酒,一邊命人準備文章合集。他這里有所有的文章,為華歆準備一份并不是什么難事。
見孫策如此坦蕩,陳琳松了一口氣。他不禁想起袁紹,袁紹外寬內忌,是絕對做不到如此善待不同意見的。他就算沒有戰死在官渡,也不會是吳王的對手。
孫策隨即問起了并州的情況。
華歆將并州的情況說了一遍,最后問了孫策一個問題:怎么對待王家?劉備戰死后,中山國名存實亡,如今掌控上黨、太原的就是王氏兄弟,逢紀的影響有限。大王如果愿意放過王允,赦免王蓋等人,則并州可立下。否則只能強攻硬取,以并州的地形,這一戰絕不輕松。天井關失守之后,王氏兄弟很重視,加強了各關隘的兵力,不可能再有偷襲的機會。
孫策一時無法決斷。這些天,他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是強攻并州,堅決的消滅王氏兄弟,并趁此機會鍛煉隊伍,還是與王氏兄弟談判,接受他們的投降?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涉及到的問題也很廣,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主張打的以江東系為主,沈友、朱桓、全柔、徐琨可都眼巴巴地等著立功呢。主張談判的以汝潁系、冀州系為主,一來他們大多與并州世家有聯系,二來如果開戰,必然要從冀州、兗豫調運錢糧,如果能談判,他們就可以免去不少損失。
就他個人而言,這也是個兩難的選擇:并州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高原游牧民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興衰強弱直接影響著中原的安全。如今并州已經并殘,只剩下太原、上黨兩郡還有些實力,如果惡戰一場,兩郡損失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面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時多少些吃力。可若是接受投降,并州固然可以保存一些元氣,他卻沒有機會喘息,連戰連勝,士氣如虹,攻取益州會立刻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