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沒有多說什么。
他也希望太史慈去交州。從目前而言,交州的稻米對他來說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補充。從長遠而言,東南亞的戰略地位也比北方更關鍵,西征東討,海路都比陸路要便利,收益更大。
太史慈也熟悉叢林作戰,即使他親征,也未必能做得比太史慈更好。
孫策隨即和太史慈商量相應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調甘寧南下,統領水師,協助太史慈作戰。甘寧好戰成性,這種人不適合放在國內,容易引起糾紛,向外征伐,開疆拓土,反而是把快刀。這兩年,甘寧將運輸的任務交給步騭,自己率部在樂浪以南征討,雖然不經常有消息來,但孫策知道他殺了不少人,靠海的馬韓、弁韓被他殺得聞風喪膽,接連遣使請降。
到達建業的使者只是漏網之魚,絕大部分使者都死在路上了。至于是海盜還是水師,誰也不知道,出了視線之外,甘寧統領的水師和海盜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他們戰斗力更強。
三韓太小,派甘寧去南海協助太史慈作戰,是給他更大的天地,將來他可以一路殺向太平洋深處。
甘寧很狂,能讓他服氣的人不多,太史慈是其中之一。
太史慈欣然同意。有了甘寧負責水師,不僅后勤有了保障,還有了一個強有力的副手。甘寧獨立作戰的能力很強,完全可以開辟第二戰場,與他形成呼應之勢。
部署之二是授權太史慈建立屬于自己的軍謀團,設軍師一人,假軍師二人,參軍七人,共計十人的編制,這是到目前為止,諸將中編制最多的軍師機構,周瑜的軍謀團也不過五六人。這是因為交州范圍更廣,太史慈需要更多的參軍來負責相關的事務。
在這十人中,孫策只指定了一名軍師和一名假軍師,剩余的一名假軍師和七名參軍由太史慈自選。除甘寧之外,其他副將也由太史慈提名,樞密院進行審核、批準,算是給了太史慈最大的用人自主。
太史慈感激不盡,與孫策詳談了半夜。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遼東的后續事宜,一是交州的處理預案。他在遼東數年,對遼東的情況比誰掌握得都多,原原本本的說來,畫的草圖有一大摞,負責記錄的陸績、凌統等人手都寫酸了。孫策也為他準備了交州的情報,整理成冊,由他帶回去仔細研究。太史慈和孫策談的不是細節,而是長期規劃,有甘寧統領的水師協助,太史慈雄心萬丈,目光不僅僅在交州,更是拓展到整個南海,朱崖更是重中之重。他打算以朱崖為基地,向南、向西三個方向輻射。
孫策很滿意。看得出來,太史慈不是敷衍迎合他,而是真心打算在南方做一番事業。按照他這個構想,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二十年后,太史慈也差不多該卸甲歸田了。
第二天,孫策讓太史慈先回東萊老家,陪伴老母、妻兒,新年以后起程。太史慈離開以后,孫策進行新的人事調整,除了按照太史慈的要求抽調人馬之外,他還要將留在交州的孫堅舊將抽調一部分回來。
目前留在交州的有吳景、朱治、黃蓋、程普和韓當五人。
吳景是他的舅舅,忠心毋庸置疑,能力有限,孫策打算將他留在南海,給他一個名份,兼領南海、蒼梧、合浦三郡軍政,平衡太史慈。他再信任太史慈,也不能忽視制度,安排一個信得過的人擔任太史慈的副手,起到名義上的制衡作用也是必須的。吳景有足夠的身份,又不擅權,不會干擾太史慈的行動。
黃蓋是零陵人,熟悉交州氣候,在交州幾年屢立戰功,他也留在交州,統領一部,負責郁林的軍事,配合孫翊進剿劉繇。以便太史慈集中兵力經營交趾、九真、日南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