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策重工商,抑王權。對在座的大臣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后者,孫策守君臣之限,主動削減王室規模,將后宮之數限定在十二,這大大縮減了王室開支,也縮小了王宮的規模。
洛陽城則不然,南宮、北宮加起來占全城三分之一以上,后宮能容萬人。如果不重新規劃,沿用洛陽舊城,豈不是要走舊路?前賢以鮮血抗爭了幾十年的機會好容易成為現實,誰愿意再走回頭路。
張纮提出這個理由,立刻引發了所有人的共鳴,他們一致同意現有的洛陽城不適合做為都城,要進行大面積改造才行。于是,建業作為登基時的都城便作為定論。反正也就是幾年的時間,沒必要太糾結了。
孫策同意了登基稱帝,并州的談判便順利了。王柔等人也沒什么特殊要求,他們愿意交出土地,接受新政,只要能依冀州例,保證五年以后,他們的利益有增無減,他們就滿足了。
并州號稱八山一水一田,土地收入本來就不多,僅能糊口而止,孫策收走土地,還是為了避免世家囤積,保證口糧供應,世家交出土地,換取工商利益,對他們更有利。
談判由具體的人負責,孫策不參與,只是最后決斷。談判最初由蔣干負責,后來涉及到工商利益分割,虞翻便奉命介入。雙方都有誠意,很快就擬出了草案。
中間只發生了一點小沖突。
王柔首先盯上了茶。他知道草原上的胡族如今喜歡飲茶,利潤豐厚,冀州方向的茶生意控制在中山商人的手中,中山商人因此發了大財,他如果能夠在并州方向的茶生意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太原王家很快就能積累大量的財富。
甄像在孫策身邊,消息靈通,得知王柔想染指茶生意,立刻通報了甄堯和甄宓。當初剛開始在會稽種茶時,甄宓曾參與投資,中山商人在打開草原市場時也出了大力氣,并州人想分一杯羹,他們肯定不樂意。
甄宓告到了孫策面前,孫策也覺得頭疼,召來虞翻詢問。虞翻倒是早有定計,他建議對茶葉實施配額,限量供應。中山商人前期付出大,占的配額可以多一些,并州人剛剛稱臣,沒什么貢獻,配額不宜太多,以后根本實際情況每年調整,既能平息紛爭,又能將主動權控制在手里。
至于甄家,他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不能太過份了。冀州、幽州方向的茶生意大半歸了他們,總不能將并州方向也占了。一枝獨大并非好事,不利于整體控制,會稽、丹陽的種茶戶已經有意見了,說中山商人壓低收購價,影響了他們的收入。
孫策聽出了虞翻的意思。經過幾年的發展,尤其是開展海上捕魚的業務,甄家的財富暴增,已經引起不少人的嫉妒,他們自己也有些膨脹,什么都想插一手。這種風氣不能助長,否則會引起非議。
孫策決定征甄儼入朝,安撫甄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