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人人會吹,但吹得讓人相信,甚至信服,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華歆無疑有這樣的能力。
首先他有名。作為青州一條龍的龍頭,他不僅在青州有名,在天下士林中也有一席之地,隔著大海的蠻夷也有人聽過他的名字。
其次他有學問。通曉經典,更關心時學,這幾年各郡學所撰寫的學術文章他幾乎都有涉獵,尤其是管寧、邴原等人對遼東、遼西歷史的研究了然于心,提出這樣的觀點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有理有據,不由得人不服。
最后,當然是因為他擅長變通。歷史上華歆的評價很復雜,有人說他是圣人,有人說他是小人,但誰也不會反對,華歆不是管寧那樣的純學者,他是一個很務實的人。
管寧擔任遼東郡學祭酒多年,學問很扎實,研究得很深入,但他始終只是一個學者,無法像華歆一樣成為一個政務官員。
華歆說得一本正經,連孫策本人都有點信了。在他原本的記憶中,的確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黃帝一族最初是以熊為圖騰的。實際上,在漢代的民間信仰中,熊依然是很重要的角色。
三韓的部落首領們原本就迷信,聽說自己的祖先是黃帝的后裔,自己也不是什么蠻夷,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一想到和中原的漢人同一個祖宗,頓時覺得腰桿子直了許多,添了幾分親近。
趁熱打鐵,華歆迅速和他們打成一片,合作談起來也順利了許多,看得陳群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看到華歆,他忽然明白了大父陳寔的處世之道。不知不覺間,說話做事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孫策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歡喜。他倒不是希望讀書人都唯利是圖,但他更不希望讀書人空談道義,知行不能合一,因漢末的黨錮喪失了參政的信心,一味談玄論易,嗑藥裸奔。
如果讀書人不能腳踏實地,只會打嘴炮,時代是不可能進步的。
眼看著華歆迅速進入角色,孫策起程北上,趕往遼東。
他其實很想繼續南行,去看看與朝鮮隔海相望的倭國,更想沿著琉球群島一路南行到夷洲,但現在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只能暫時擱下。
他對董襲、華歆說,朝鮮的蠻夷們還很窮,暫時不會有太多的特產進行交換,不過山上的樹木很多,你們可以多造一些船。靠海吃海,要學會種海田,從海中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資。益州尚未平定,需要大量的海產品補充軍糧,海洋捕撈業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行業。至于珍珠、珊瑚之類的寶物,中原更是供不應求,大有市場,利潤也很豐厚。
董襲、華歆欣然領命。
五月中,長安。
閻行、韓少英翻身下馬,快步來到賈詡面前,躬身下拜。
“文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