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雍被任命為幽州刺史,燕州刺史則由顧徽擔任。顧徽在孫策身邊多年,熟悉孫策的思路,到任不過短短數月,便已經初見成效。
孫策溯水而上,巡視了漁陽、廣陽諸郡,直到居庸關。
馬超、公孫度等人趕來拜見,上谷烏桓大人難樓收到消息,也親自趕到居庸關,奉上名馬、貂皮等禮物。看到兒子樓麓威風凜凜地站在孫策身邊,難樓非常欣慰。
孫策下詔,賜上谷烏桓樓姓,并賜樓麓字,曰子路。
樓麓讀過書,知道子路是圣人弟子,自己能和這樣的賢者同字是莫大的榮幸。他當著父親難樓的面,向孫策發誓,一定像賢者子路一樣,以陛下為師,忠于陛下,保護陛下。
難樓也很高興。兒子成了大吳皇帝的親信,上谷烏桓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孫策宴請難樓,和他大致商量了互市的原則。上谷原本就有胡市,從草原上來的牧人會帶著戰馬、牛羊以及皮貨來交易,中原的商人也會在那里卸下貨物,換成草原上的商品。依靠居中交易,上谷烏桓人一向過得很自在,人口也因此不斷增長。
但草原能供養的人口畢竟有限,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向外擴張就是必然,而富庶的中原是首選目標。孫策清楚這一點,知道僅僅靠防是防不住的,長城建得再高也擋不住自然規律。
他和沮授、郭嘉等人商議后,設計了一個雙方融合的計劃。一方面,向草原上派遣讀書人,設立學堂,教草原上的牧人子弟讀書,讀的當然是漢字書寫的書籍,學的也是忠孝仁義。另一方面,從中挑選精英補充到軍隊和州郡機構中,讓這些草原人看到希望,真正將自己當成大吳子民。
草原上的人口畢竟有限,從中選拔出的精英數量也不多,不足以影響中原士子的仕途,卻能促進民族融合,將烏桓人、鮮卑人、匈奴人甚至更遠的扶余人都變成吳人。
沮授、郭嘉開始還有些猶豫,孫策卻很自信。后世的華夏民族號稱有五十六個民族,漢人依然是主體,很多少數民族早就和漢人無異。現在才幾個民族?戶口千萬級別的漢人和戶口百萬級別的胡人混居,誰更有優勢,這不是明擺的么。
再說保守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隱藏問題。不主動融合別人,遲早要被別人融合了。況且中原經過大戰后,人口損耗不小,如果能將這些少數民族中的精英主動融合進來,不僅能削弱這些胡人的實力,也可以補充中原勞動力的缺口,兩全其美。
經過孫策反復解說,沮授、郭嘉接受了孫策的意見。
見到衛覬,得知曹操有意請降,孫策并不在意。走到這一步,曹操也沒別的選擇,請降也是很自然的事。只不過他覺得還有點早,以曹操的性格,似乎不應該這么早就放棄才對。
按照原本的歷史,官渡之戰剛剛結束不久,還沒到橫槊賦詩的時候,怎么就慫了?
孫策也沒往深處想,畢竟歷史已經改變了,曹操自知無力回天,主動放棄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他隨即命大鴻臚蔣干趕往江陵,與右都護孫翊配合,主持蜀王曹操稱臣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