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劭半晌沒說話。
勸降曹操,他沒有把握。曹操不是劉繇,對他的尊敬非常有限。當初就能用刀逼著他品評,如今貴為蜀王,他卻聲名掃地,曹操又豈能將他放在眼里。
天子莫不是記恨當年,故意要我出丑?
許劭心中有些不快,打量了孫策片刻。“敢問陛下,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孫策聽出了許劭的話外音,忍不住露出一絲笑意。“現在還沒有,許公可有推薦?”
許劭松了一口氣。“臣以為何伯求或許一試。”
孫策點點頭。“既然如此,那我就派人與何公商量一番,看看愿不愿意西行。”孫策話鋒一轉。“許公,我有一個問題不解,許公能否為我解惑?”
“臣豈敢。”
“十年之前,天下名族,以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為首。天下英雄,則以袁本初為盟主。為何群雄逐鹿,最后剩下的卻是我與曹操?富春孫氏、譙縣曹氏都不是什么名門世族,我與曹操也算不上什么有學問的人,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許劭暗自咂嘴,這個問題可不好回答。說偶然肯定不好,說必然也不合情理。“不瞞陛下,臣也思量過類似的問題。只是智淺,還沒有找到答案,只能等機會請教高明。”
“許公謹慎。”孫策的笑容意味深長。
許劭不由得一陣臉熱,訕訕地笑笑,避而不答。
孫策隨即轉換了話題,問起許劭十年游歷的見聞,和他自己經歷過的或者聽過的進行驗證。關東平定之后,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海商的興起,士子游歷之風復興,而且走得更遠。以前中原士子游歷,一般北不過燕山,南不過長江,如今跟著商隊,北至扶余,南至瓊崖,只要商隊能到的地方,都有士子隨行。他們與商隊同吃住,記錄沿途的風土人情,然后結集印行,軍情處就收集了不少這樣的游記作為資料。
孫策建議許劭也將這些游歷見聞寫出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重認識。
許劭一直覺得自己這十年在外面流浪挺丟臉的,自己都不愿意回想,哪有心情寫出來讓人看,所以這些年連提筆的念頭都沒有過。可是聽孫策這么一說,尤其是聽孫策提起別人寫的游記,他不禁有些心動了。
隨商隊出行的士子雖多,有幾個能像他一樣,所到之處都能得到當地的大族歡迎,主動陪他游山玩水,講述當地的歷史。能在交州稱霸一方的不是本地強宗,就是當年秦漢官員的后裔,實力遠非普通百姓可比,對當地風土的了解也更深入。雖然其中不乏虛飾,總比那些黔首口耳相傳的傳說靠譜些。如果能出版印行,肯定受歡迎,對朝廷也會有所襄助。
許劭答應,回去好好回憶一下。
許劭與皇帝同車而行的消息很快就傳播開來,聞者無不歡欣鼓舞。名士們感受到了尊重,既然當年和皇帝斗得不可開交的許劭都能冰釋前嫌,其他人又有什么解不開的死結?參與獻金的世家、豪強們同樣開心,許劭是發起人,他和皇帝相談甚歡,說明他們的利益有了保障,皇帝認可了他們的效忠。將來在談判時,豫州人的利益可以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