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點頭附和。“承明說得有理,陛下有陛下的安排,我們有我們的責任,不能因陛下有勸降之意便放松戒備。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勸降與征討亦是如此。若無武備,勸降亦難以見功,本是相輔相成。”
他輕叩案緣,沉吟了片刻,又道:“退一步說,若陛下對勸降有把握,就不會命我等張網以待,反而應該是聚集大兵,做強行攻取之勢,逼曹操就范。既然沒有,那勸降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陛下召集天下賢良,齊聚汝陽議政,這時候,他是不希望這時候發生大戰的。與經國濟民這樣的大事相比,益州實在不足道。是以,此戰就算開戰,也要將形勢控制在荊楚戰區。”
諸葛亮抬起頭,看看孫翊,又看看李通等人。“右都護,諸位君侯,這可是陛下對你們的信任啊。”
孫翊點點頭。“孔明言之有理。陛下主動配合我們,這是何等信任。你我可不能辜負了陛下。”
李通、蔣欽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都有點不好意思。聽了諸葛亮的分析,他們才意識到這里面還有這么多的考量,絕不是打或者勸降這么簡單。
潘濬看了諸葛亮一眼,眉宇間閃過一絲異色。他對形勢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屑和李通、蔣欽爭論罷了。可是聽了諸葛亮的分析,他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入,非他可及。
畢竟是陛下身邊成長起來的人,對陛下的心思把握更準。
諸葛亮看到了潘濬的眼神,卻不動聲色。“承明,公琰,陛下召集賢良論政,你們可有奏疏?”
潘濬沒吭聲,蔣琬說道:“軍師打算上疏嗎?你主政楚州數年,推行新政,感受肯定要比我們深很多。若是軍師軍務繁忙,無暇捉筆,我可以為軍師代勞。”
諸葛亮想了想,點頭答應。這樣的盛會,他的確不想錯過。如果不是希望伏擊曹操,這一次肯定是要趕去汝陽。可是現在軍務繁忙,他連寫文章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汝陽了。如果蔣琬能夠幫他代筆,也是一個辦法。
這時候,他才理解天子當初為什么讓他選一項,或從政,或從軍。當初還有些不甘,現在天子給了他機會,他才意思到兼顧實在太難,不得不找人幫忙。
諸葛亮和孫翊商量了軍事部署,又安排人與婁圭聯絡,保持步調一致,這才散去。他留下了潘濬、蔣琬,和他們商量寫文章的事。孫翊沒心情聽他們細說,只打算看最后的結果,徑自回帳去了。
諸葛亮與潘濬、蔣琬對坐,取出一部書,擺在蔣琬的面前。潘濬瞥了一眼,見是一部《鹽鐵論考釋》。他知道這部書是龐山民與棗祗合著的經濟大作,雖說是對《鹽鐵論》的考釋,實際上里面有大量的新論,是大吳新政的發端之作,凡是對經濟民生有興趣的人,都會讀這部書。
他和蔣琬也不例外,還多次論討這部書的得失,對里面的內容可謂是了如指掌。諸葛亮如此慎重的拿出這部書,實在沒什么必要。
蔣琬的心情和潘濬差不多,只是他性子舒緩,臉上看不出一點異樣。他拿起書,隨手翻開,卻不禁眉頭一挑。書里面寫滿了批注,是諸葛亮的筆跡,字字端莊,朱色的批注和墨色相襯,燦然可觀,別具美感。書里還夾了不少紙條,上面同樣寫得密密麻麻,還有多次刪改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