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不認可天命,以民心取而代之。民心固然不像天命那么玄遠,不可捉摸,卻也并非切實可見,細說起來,分歧也不小。豪富之民和斗升小民的想法就不完全一樣,對天子和新朝有想法的人不少,各地時常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這樣的奏疏,她看過不少。
賢良文學聚集汝陽之后,這樣的聲音聚集起來,已經成了朝廷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
杜夫人常聽孫策與大臣們討論這個問題,也和關羽私下里討論過。關羽從小熟讀春秋,天命王道、三統五行的觀念已經融入他的血液,突然說天命虛妄,他也有些不知所依。
“陛下,巴蜀山重水復,與外界溝通不便。諸蠻依險而居,罕與人通,甚至有終生不出部落者。對他們來說,君恩再重,也不及部落頭領之威。一味依賴官治,恐怕不妥。若是像中原一樣設立學堂,推行教育,支出太大,也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倒不如順應舊俗,以天師道教義籠絡之,以天地之威懾服之。”
孫策想了一會。“如此,巴蜀之民豈不成了化外之民?天師道會不會因此而坐大?”
杜夫人不清楚,他可是清楚的。益州因地理原因,本來就適合割據,天師道的教義又很容易形成****的地方政權。原本歷史上,張魯就割據漢中三十年,如今之所以沒有坐大,只是因為曹操手段強硬,沒給張魯機會。
承認張魯的天師稱號,豈不是將巴蜀一帶從曹操手上奪過來,又交給了張魯?
但杜夫人的建議也不能說一點意義也沒有。巴蜀地形復雜,確實不能和中原一視同仁,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暫時承認現狀還是合理的。
當然,這不代表就應該承認張魯為天師,將主導權拱手相讓。
“臣以為,可以由朝廷敕封天師,凡不得朝廷敕封者,一律不得以天師自任。如此,朝廷自然無憂。”
孫策靈光一閃,再次打量了杜夫人一眼。他沒想到杜夫人居然會提出這個方案。這不是后世延續了幾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紀還在用的西藏宗教制度嗎?細節或許有點差異,中心思想卻是一致的。
見孫策神情異樣,杜夫人有些不安,覺得自己說得太對了,惹得天子不快,連忙躬身請罪。
孫策笑笑。“你這個辦法有點意思。朕問你,若讓你與眾臣廷議,你可有把握?”
杜夫人愣住了,怔怔的看著孫策,半晌才反應過來,頓覺失禮,有些慌亂,連連搖頭。“臣豈敢。陛下寬容,忘過錄功,臣又是陛下左右之人,這才斗膽進言。眾臣皆是朝廷棟梁,事務繁忙,豈能聽臣妄言,虛耗光陰。若陛下覺得臣之愚見有可采之處,臣便心滿意足了,不敢與眾臣廷議。”
孫策哈哈一笑,也沒有勉強杜夫人,只是讓她再仔細考慮一下,寫成文書進上來。
杜夫人又驚又喜,躬身領命。
孫策命路粹將杜夫人打聽到的消息轉告沮授、郭嘉等人。
得知盧夫人已經派王稚趕去前線,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只要張魯的部下不添亂,黃忠就可以一心一意的解決外部問題,糧食也好,曹操也罷,都不如內部隱患的殺傷力大。
甚至有人開始暢想起黃忠揮師突進,直抵江州的情景,尤其是荊襄系的軍師、軍謀。
孫策聽到路粹回報,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