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雖興起于中原,對騎兵的重視卻由來已久,中軍設騎兵五部,每部五千人,規模與步卒同等,數量之大,遠超西漢、東漢的南北軍編制。
騎兵的消耗遠超步卒,最大的開銷就是戰馬。并非所有的馬匹都能當作戰馬,一百匹馬中能挑出三五匹真正的戰馬就算不錯了,尤其是對甲騎而言。戰馬的適用期又短,黃金時期不過三五年。過了這個年齡,再充當戰馬就有些勉強。要保持騎兵的戰斗力,戰馬必須及時更換。
即使是適齡的戰馬,戰時為了保證體力,還要喂糧食。戰馬食量大,一匹戰馬頂得上四五個士卒。
在這個時代,戰馬絕對是奢侈品,即使孫策興工商,不差錢,卻也供養不起這么多戰馬,更不可能隨時隨地帶著兩萬五千騎兵四處巡游那會拖垮地方財政大吳的中軍騎兵大部分都在規劃中,并沒有滿員,而且離滿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孫策的計劃中,中軍騎兵真正滿員要等到遷都洛陽之后。幽并涼穩定,中軍五部騎兵輪流戍邊,保證洛陽常駐兩部,一萬騎兵的編制就夠了。大部分騎兵在三州戍邊,既能保持騎兵的戰斗力,又能減輕供養馬匹的消耗。
眼下在洞庭湖只有中軍羽林騎千余人,五部騎兵由中都護朱治率領,留守都城建業。
得知曹操組建了大量騎兵,不僅留守建業的中軍騎兵要趕到戰場,而且要增補缺員,就算不補齊兩萬五千騎,至少也要保證一萬騎,才能滿足戰事需要。
換句話說,至少要增加一萬騎兵。
五千騎兵就意味著一萬騎士,一萬兩千套甲胄、武器,一萬兩千匹戰馬,各種費用加起來,等于增加八萬步卒,也就是現有的中軍開支要增加兩部。粗略的說,每個月需要增加十六萬石糧食、三千萬軍餉的支出,按現在一石兩百多錢的糧價折算,每個月開支六千萬錢以上,一年近八億錢。
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尤其是糧食,很可能讓剛剛平穩下來的荊楚糧價再一次飚升。
接到消息,匆匆趕來開會的荊楚大族代表一聽,如遭雷擊。短暫的死寂以后,有人跳了起來,破口大罵曹操倒行逆施,不得好死。接著又有人罵益州大族利令智昏,垂死掙扎,將來都該族滅,子孫永世為奴。
場面之混亂,情緒之激烈,言語之粗魯,即使負責召集會議的楊修、楊儀有心理準備,還是驚得目瞪口呆,但他們能理解荊楚大族的激動。對戶口百萬的荊楚來說,一年七八億的確不算什么大數字,可若是這么發展下去,誰知道接下來還會有什么新的開支?軍費預算已經高達百億,再增加下去,總有承受不起的那一天。
萬一再像黃忠在宕渠遇到的情況那樣,打上一兩年不見分曉,那就真成了徹頭徹尾的災難。
在一遍遍仔細核對了預算后,荊楚大族代表們幾乎絕望了。
從賬目上看,一年八億還只是基礎支出,沒算開戰時的損耗。一旦開戰,戰馬損失,將士傷亡,武器消耗,會讓開支進一步升高。
而針對益州的全面備戰,增加一萬騎兵也是必須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取得最后勝利的可能。
戰爭的開銷有多大,成了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要從他們荷包里掏出的金幣,而不僅僅是個數字。
更讓他們絕望的是,到了這一步,就是想打退堂鼓都不可能了,能打得打,不能打也得打,想中途而廢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