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岳麓書院即將建成,孫策便請示了吳太后,請她們移駐岳麓山。
吳太后說,岳麓山風景雖好,卻正在施工,我去會讓他們不安,不如住到長沙去。長沙是孫堅戰斗過去的地方,她當然曾在長沙城中住過好幾年。如今孫權被封為長沙王,王宮就在長沙太守一側,她可以住在長沙王宮里。
反正長沙王在軍中,又沒有王妃,王宮等于空著。
吳太后懿旨傳出,孫策還沒表示意見,太常魏騰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皇太后可以住到吳王宮,皇帝怎么能住在吳王宮?就算皇帝要留在軍中,那皇后、貴人們怎么辦?別說是朝廷,就算是普通人家也沒有這么做的,于禮不合。
吳太后多少有些尷尬,還有些惱怒。
皇后袁衡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孫堅當年是長沙太守,住的當然是長沙太守府。皇太后想故地重游,住在太守府就是了。不過太守府要辦公,也不適合由皇太后入駐,不如將太守府改建成別院,作為祭祀孫堅的祠堂,以示對孫堅的紀念。這樣皇太后和皇帝入住就都沒有禮儀上的障礙了,也不會擾民。
至于長沙太守府,別外找個地方安置就是了。
魏騰表示同意,露布上書,盛贊皇后此舉穩妥周全,既不違禮儀,又盡了孝心。長沙相劉先也表示贊成,主動騰地方,并說可以將岳麓書院的工匠們先帶過去,最多十天就能改建好。
吳太后也覺得這個方案不錯,欣然同意。
三月末,吳太后移駐長沙,住進了新建好的孫堅祠。孫策特地騰了兩天時間,還將孫權從前軍招了回來,一起送吳太后去長沙,順便祭祀孫堅。
站在孫堅的紀功碑前,孫策心中五味雜陳,說不清是什么感覺。
因為孫堅有遺囑,要以漢臣的身份入土,所以祠堂里的碑上只提孫堅身為故漢長沙太守、烏程侯以及驃騎將軍的履歷,只字不提他與吳國的關系。
事實上,吳國的建立看起來也與孫堅沒什么關系。孫堅從來沒有被封為吳侯,第一任吳侯就是孫策自己。但孫策心里清楚,如果沒有孫堅十幾年浴血奮戰打下的基礎,就算他再聰明能干,也不太可能白手起家,由一個普通百姓統一天下,想抱袁術的大腿都未必有資格。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孫堅幾乎抓住了每一個機會,才為他奠定了基礎。討許昭,征叛羌,平黃巾,少一個,他都沒機會成為一方諸侯。
孫堅堅持以漢臣入土,那是他的信仰。從一個商人之子成為一方諸侯,他對大漢朝廷的感激發自肺腑。韋昭寫吳史,說孫堅在洛陽得玉璽,本是想為孫吳立國尋找一些合法性,實際上卻是弄巧成拙,往孫堅臉上抹了黑。以孫堅向袁術俯首,心甘情愿做馬仔的自覺性,他就算撿到玉璽也不會私自保存,十有八九要交給袁術,或者直接獻給朝廷。
雖說對這些不太在意,可是不能追認孫堅為帝,還是成了孫策心里最大的遺憾,尤其是看到這塊紀功碑的時候。他在碑前站了很久,向站在一旁的太常魏騰請教,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是按孫堅的遺愿辦,還是按照禮儀,追封孫堅為帝?
魏騰沉吟良久,一時無法作答。
隨行的孔融忍不住朗聲問道:“敢問陛下,君與父孰大,忠與孝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