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看完之后,也是哭笑不得。
利令智昏,說的就是現在的孫權。為了能攻取巫縣,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已經走火入魔,無所不用其極。不僅求神拜鬼,無視他一直以來推動的理性思考,更不惜出賣戰友。
他真的以為軍中靠權力地位就能搞定一切嗎?如果他不姓孫,婁圭在他背后捅一刀,他連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孫策隨即回復孫權、婁圭,一切等他趕到巫縣再說。
不管怎么說,巫縣已經得手,他不能再留在秭歸,至少要親臨巫縣了解形勢。
兩天后,孫策起程,率領中軍趕往巫縣。
收到孫策將至的消息,孫權心中忐忑,向廖立請計。
婁圭至今不肯進巫縣,連慶功宴都不參加,態度已經很明朗。那份作戰計劃書也就成了一根刺,扎在孫權的肉里,一天不拔出來,一天不得安生。
陛下面前,很可能有一番爭執,該如何應對,孫權心里沒底。
廖立為孫權想了一個主意:主動認錯,請求戴罪立功,將功折罪。
孫權違背事先制定的作戰,利用了婁圭,當然有責任,但責任有多大,卻不好說。臨陣交鋒,臨時改變作戰計劃,這是常有的事。來不及知會其他人,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戰場那么亂,傳令兵也可能戰死,消息傳遞不及時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更重要的,孫權取勝了,他成功的拿下了巫縣,而婁圭的損失也不大。作為全權指揮戰斗的將領,孫權功大于過,不可能受到太多的指責。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孫權主動承認錯誤,孫策也不可能重責他,婁圭如果不肯釋懷,也無濟于事。
孫權還可以順勢爭取進攻魚復的機會。有剛剛新降的李異等人,孫權已經有近萬人,做前鋒綽綽有余,婁圭幫不幫忙都不重要了。
孫權深以為然,決定依計行事。
為了能搶到主動權,他決定親自去迎接孫策,既表示尊敬,又不給婁圭告狀的機會。
孫權希望廖立與他同行,卻被廖立拒絕了。
廖立說,久聞陛下愛才,我自認有些小才,卻性情疏懶,一直不愿出仕,只因與大王性情相投,這才為大王奔走。如果陛下看中了我,要將我調離大王身邊,我是從還是不從?所以,我還是不露面的好,安心做大王的師友,不要朝廷的官。
不過,廖立卻建議孫權帶上神女。神女在孫權身邊已經不是什么秘密,陛下肯定聽到了風聲,也需要孫權一個解釋,藏著掖著也沒用,不如坦然相對。
孫權深以為然,帶上神女一起出發。
為表誠意,孫權迎出百余里,一直到巫峽東口的大巫山下。
不出孫權所料,婁圭也早早出迎,只是他沒想到孫權會迎出那么遠,一時措手不及,雖然全力追趕,還是落了孫權一步。
孫權搶先上了孫策的座艦,一見面就主動請罪,自承指揮失誤,沒能及時通知婁圭變計,險些使潘華部遇險。好在潘華機敏,及時變計,從蜀軍的包圍圈中突圍,有驚無險。
婁圭也是聰明人,知道孫權搶先趕來就是不給他說話的機會,索性閉上了嘴巴,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孫權將婁圭及其部下一陣猛夸,又再三表示歉意,反弄得孫策不好說什么,只好將此事暫時放過。
孫權又向孫策請罪。為了鼓舞士氣,他行巫女之言,祭祠火神祝融和巫山神女瑤姬。雖說事急從權,但畢竟違背了陛下一直以來的理念,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請陛下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