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順眼見婢女終于平安返回,情緒激動之下以至于喜極而泣。他幼遭生母遺棄,之后在家中也是格格不入,這婢女珠娘便是他身邊最親近者,言之相依為命都不為過。
正因彼此情摯,這段時間才像丟了魂一樣逢人便問下落。
他雖然不知珠娘返回背后深層緣由,但也知那掌直徐氏絕對不會好心到無緣無故便幫他這樣一個大忙。至于家人中,嫡母房氏素來對他多有冷淡,二弟李守禮則根本就指望不上能幫忙,小妹幼娘尚且懵懂。
算來算去,如果背后真有什么人幫手,肯定便是歸來后便性情大變的三弟李守義。雖然李光順也不知李潼做了什么,但對李潼的感激卻是溢于言表,帶著侍女珠娘前往李潼居舍連連道謝。
李潼并沒有因為李光順生母的緣故便對這個大兄疏遠冷淡,一方面李光順是李光順,他母親是他母親,離棄之后便是兩不相干。
另一方面他也并不覺得那婦人明哲保身有什么錯,如今這個詭異世道,母親對兒子尚且如此心狠,又怎么奢望夫妻不離不棄?
更何況,李賢也并非專寵李光順母親一人,既然不能提供安穩的生存環境,婦人選擇離開,縱然情感上無法接受,但這也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選擇。
李潼要謀生于這樣一個世道中,一腔孤勇講起來很帶感,但實際上卻是無比困難。
眼下他能夠團結到的,無非身邊這些血脈家人們,雖然眼下看不出具體用處,但若連家門之內都失和不親,又怎么奢望不相干的他人給予提攜幫助?
對于李光順的真摯道謝,李潼并不推辭,只是又望著那略有憔悴的珠娘說道:“此前珠娘你走失在外,大兄為尋你可是勞累許多。既然平安歸來,當思這一份主仆情義的深厚,相守勿悖。”
珠娘作為庭內舊人,對于永安王自然不陌生,可是眼下的李潼與她記憶中卻已經大不相同。
當然眼下不是追究這些的時候,她被分配在司苑處多日,每天勞作辛苦之外,對李光順這個少主也是思念入骨,免不了以淚洗面,見李光順對永安王頻頻道謝,她便也叩首謝恩。
李潼又對李光順說道:“既然珠娘已經回來,不妨把院中膳食交給她打理。日夜取食于外,實在太有不便,也不像一個家的樣子。”
做出這個提議,李潼一方面是想爭取更多家門私密空間,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讓李光順更加融入家庭之中。
嫡母房氏對這個庶長子冷落已久,長年心結不是短期內能夠化解,李潼也不愿為這些家長里短費神勞心,只要能夠真切感受到李光順也在積極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又哪有什么深仇難以化解。
隨著珠娘歸來,如今的李潼在李光順心目中已有幾分神通廣大的意味,對于這一提議自然不會拒絕,便代珠娘答應了下來,他也希望身邊人包括自己被嫡母并家人們所接納。
送走了李光順之后,李潼又沉思起來。
徐氏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此前的敲打還是有效的,這一個近在身畔的小隱患暫時算是得以解決,這位掌直仁智院的女官是不敢再繼續刁難他們一家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