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攸宜與河東王談笑風生的返回金光門大街中央的時候,街道上兩方對峙的那些軍士和坊民們,一個個都驚得兩眼瞪得渾圓。
只看眼前這一幕,分明是多年相知久別重逢的和諧畫面,哪還有先前半點不愉快的痕跡。如此前后驚人的轉變,實在是令人詫異莫名。
既然所謂的誤會已經解除了,雙方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有一些共同的利益訴求,李潼也就給武攸宜面子,退后半步,讓武攸宜上前說話刷臉。
武攸宜倒也干脆,直接讓人拉上兩名先前動用武力驅趕街面坊徒的兵長,當街抽打刑責,將此前所以用武驅趕坊民,歸咎為巡街衛士的誤報與兵長執行會錯上意,這才導致了后續的誤會。
如此一套說辭講下來,武攸宜自是臉不紅心不跳,以至于都做好準備要讓武攸宜稍作立威的李潼大感好奇:你媽懷你的時候是吃屎進補的嗎?正常人能干出來這種事?
且不說李潼感想如何,起碼那些坊民們在聽到武攸宜這一番當街喊話之后,一個個算是長舒了一口氣。
他們雖然激于一時的意氣而集聚在此,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再眼見軍士們陣列當街、久久不散,心里也越來越發虛。畢竟民不與官斗,事情能作如此善了,也讓他們大大的安心。
之后武攸宜喝令軍士們閃開當街的道路,任由民眾各自散去。
于是原本還聚集在高臺周邊的那些坊民們,頓時便作鳥獸飛散,各自走入周遭坊街曲巷里,但也還有百十個傻大膽的人物聚集在彩臺周圍,想要留觀后事。
眼見這一幕,李潼也是不免感慨,武攸宜腦子或許不聰明,但有一點算是沒有說錯,那就是單憑這些烏合集聚的坊民們,是真的保護不住他。
也不必奢談什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武周革命倒霉的無非李氏皇族與那些朝堂上權貴人家而已,至于民眾們所遭受的牽連波及,就算還是李家天下,凡有政局動蕩,怕也難免。想要憑此便號召天下人群起反武,太過天真。
更何況,李潼他們一家在李氏皇族中也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血緣說近也近,但終究不是正嗣。哪怕少王名氣時譽已經不低,但喪居這兩年多時間里,仍然有民間義士組織人要去接回廬陵王李顯歸位,卻少有人去乾陵打擾嗣雍王一家。
所以李潼才要在故衣社里搞些輿論宣傳,給自己鋪設一個民意基礎,否則這個隊還真的不是那么好插。
哪怕南北朝又或五代亂世,那些兵強馬壯草頭王們,都要苦心營造一個天命所歸的形象,有的東西真的是恒入人心,難以力除。天子自需兵強馬壯,但兵強馬壯者未必能成天子。
民眾們呼嘯散去,武攸宜又擺手讓后方軍卒們自回西內皇城,只留下百數仗身護衛,街面上為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