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事變后,最能體現出局勢變化的,自然就是人事上的調動。
盡管此時距離政變不過僅僅只有一天多的時間,但通過政事堂的各類人事調動,已經可以看出接下來局勢發展的一些趨勢。
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們,事變過程中折損兩人,武三思與豆盧欽望。但在昨天也補入兩人,李昭德與歐陽通。
盡管總數上仍然維持六個人,但各自的處境與前途,其實已經出現了區別。李昭德與歐陽通自不必說,他們作為政變后新任命的宰相,也是政變第一批受益者,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肯定會大權在握。
楊再思算是眼下這個宰相班子里的老資歷,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政變,但在政變后卻快速投向代王。有了代王出面保全,甚至在皇嗣還沒有確定監國之前,已經放手侵占了原本屬于鳳閣侍郎張錫的事權,即就是主持冬集銓選。
接下來一段時間里,楊再思也只能緊緊抱著代王的大腿,如此才能既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還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免于遭受接下來的清算。
但這也是暫時的,如果真有一股政治勢力接下來憋著勁就要搞楊再思,而楊再思本身也并非沒有把柄可抓。他想要繼續獲得代王的庇護,便只能努力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至于其他三個宰相,秋官侍郎杜景儉已經被罷知政事,但也由原本的秋官侍郎提升為秋官尚書,是接下來內史李昭德主持清算的重要助手。
張錫運氣不佳,作為當夜留直鳳閣的宰相,李昭德為了避免豆盧欽望過于勢大,直接便將其人給拘押起來。現在李昭德成了朝中第一人,盡管眼下還沒有對張錫作進一步的處理,但想也能知張錫必是前程堪憂。
御史中丞周允元,相對而言在宰相當中本就資望有些淺薄,而且身體不算好。政變當日,其人甚至還在居家養病,按照楊再思補充的細節,周允元是在今天早上才被通知前往上陽宮拜見皇嗣。
身為宰相,朝中發生如此大事,受到的消息卻如此滯后,可想而知周允元已經被完全的邊緣化,甚至連被新起幾方拉攏的資格都乏乏。
政治斗爭的殘酷就是如此,殺人根本無需用刀。李潼記得,他早前擔任鸞臺給事中的時候,跟周允元還是同僚,而周允元本身也屬于皇嗣一系的大臣。
造成其人如此處境的,一是在登堂拜相后,立場應該是發生了一些轉變。比如跟梁王武三思一起抵制、打壓代王的人,比如李昭德被罷相歸都時,其人對李昭德態度頗為不善。
一個失勢的宰相,與當下兩個大佬都發生齟齬,而且本身也沒有足夠的資望與能力,如此便造成了周允元的無人問津。
其人如果能夠認清現實,主動請辭的話,或許還能保住一條命。畢竟無論李潼還是李昭德,也沒有必要因為一點小矛盾就對其趕盡殺絕、不死不休。至于還會不會有其他方面的糾纏,那就要看周允元平時人緣好不好了。
狄仁杰由司賓卿轉為文昌右丞并領地官尚書事,但仍然沒有加相職。這應該是李昭德的阻撓,楊再思的補充也佐證了李潼這一猜想。
當然,按照狄仁杰在政變中的參與程度,拜相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壓上這么一壓,稍后即便進入政事堂,便也分出了一個主次。
李昭德的強勢,可見一斑。畢竟其人復相之后,權威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一旦遭到朝臣們反對,或者皇嗣都支持狄仁杰拜相的話,這對李昭德的威嚴將是一大傷害。